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其他 > 正文

陈刚权:水与茶相遇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陈刚权    日  期:2024年5月21日     

一股清泉,一片茶园,跨越漫长的40载时光,在黄鹤飞过的白虎山下相遇。这是两代人的传承,也是两代人的追求。


第一次听说龙泉大堰,是在1987年,这一年是石柱的小水电站建设年,全县建设的10座水电站,其中就有利用龙泉大堰引水修建的龙泉电站。


这是全县的重点工作,作为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我决定到现场去采访,为水电建设鼓劲加油。


行走在黄鹤鹰嘴岩峡谷,放眼山上山下,全是劳动的身影,“叮当叮当”的敲打声和“嘿着嘿着”的号子声不绝于耳。轰轰烈烈的建设场景,不亚于电影电视上看到的劳动画面。沿着蜿蜒的悬崖小道,攀上山腰的引水渠扩建工地,那便是龙泉大堰。


龙泉大堰建在白虎山的绝壁上。白虎,是土家人崇拜的图腾。夕阳西下,“白虎”在山顶昂首飞跃,栩栩如生。龙泉大堰,就像挂在绝壁上的天河,犹如腰带一般缠绕在峡谷之上。


我在渠堰工地走了一小段,不敢再往前行,双腿颤抖,眼前发花。抬头,是望不到顶的绝壁。低头,有七八百米高的峡谷。


上世纪70年代以前,黄鹤鹰嘴岩后山,因为缺水,水稻难有收成,地里种的是玉米洋芋。庄稼缺水灌溉,人畜饮水困难。


缺水季节,人们要到几公里外的河沟担水吃。找水的人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时不时还会被树枝绊倒,辛辛苦苦走了一两公里的路程,还得含泪重新下河取水。


山里缺水,耗费了人们许多时光,也让人吃尽了苦头。


水是生命之源。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彭大寿,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一户一户地走访,一户一户地发动,动员村民们要把对水的渴望,转化为引水的力量。


经过技术人员踏勘规划,大堰以孙大湾为水源点,依山势随弯就弯,绕过白虎山马家岩绝壁地段,将清澈的山泉水引入到缺水的村民区域。


1976年2月,是黄鹤人不能忘怀的日子。春节刚过,青壮劳力带上工具,浩浩荡荡汇聚到大堰建设工地,开山凿壁,问山要水。


愿望总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山区的地形,不是陡坡,便是绝壁。要在只有风和阳光才能抵达的绝壁上,开凿出一条引水渠,那是何等的艰难?


黄鹤人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开山凿石的工具,请铁匠就地打制;没有绝壁施工的设备,村民们自己想办法,用绳索将人从山顶吊下去悬在绝壁上,用钢钎二锤一锤一锤地敲打。村民们吃住在工地,三五个月才回家一次。放炮员秦宗山,被火药熏伤了眼睛,医治一段时间后返回工地继续战斗。


功夫不负有心人。4年的艰辛,4年的奋斗。1980年3月,一条长15公里的龙泉大堰建成通水了。渠水悠悠绕山行,干渴的村民吃上了清澈的山泉水,千亩农田有了水源保障。1987年建成的龙泉电站,联网售电,增加了集体收入。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又是30多年过去,在一个初夏的雨后,我们驱车进入鹰嘴岩峡谷,沿着蜿蜒的公路行至半山腰,环望四周,满目苍翠,奇峰巍巍,绝壁“天河”,清流涓涓。


老支书彭大寿,在儿子彭德文的搀扶下,缓缓行走在龙泉大堰堤埂上,他颤巍巍地对儿子说:“我希望你们,要把这个水源保持好,为人民谋利益。”

彭德文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2016年,长期在外打拼的彭德文,回家竞选当上村主任。看到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撂荒地长满杂草,他心里很难过。


村里曾经发展过药材、果树,都因管理等多种原因没有成功。选择什么样的产业,才能让村民接受呢?


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群众看干部。经过思索后,彭德文在网上寻求到发展茶叶是一项新兴的产业。他买回茶树苗,自己试种了一分多地。


第二年,试种的茶叶有了收成,村里组织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外地考察茶叶产业,大家深受鼓舞和启发,增强了发展茶叶产业的信心。


龙泉村建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建成100亩的茶叶示范基地,实行“土地入股,持股分红”的办法,建立“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三年时间,全村8个组流转撂荒地1400多亩,形成茶叶产业“一村一品”格局。


鱼龙村走在前面,汪龙村、山河村也快步跟上,撂荒地上茶树成行,嫩芽翠绿。如今,黄鹤山水间,茶园成为公园,茶区成为景区,茶山成为金山。


一条水渠,卌载清流,蜿蜒陡坡绝壁间,石柱的“红旗渠”,象征着当地人世代传承接力的奋斗精神,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一方茶台,几盏香茗,闲坐山水草木间,黄鹤人那苦尽甘来的品茶滋味,荡漾出的是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