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亿(中国) > 作协工作 > 正文

重庆文学公开课|李元胜:带着阅读与行走的感悟,发现生活的诗意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22年7月19日      

来源:重庆日报
他迷恋蝴蝶,为了找寻那一瞬的美丽,不畏艰险,翻山越岭;他热爱诗歌,每一次的游历与探索,都是为了将美好记录。他曾凭借诗集《无限事》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他,是诗人、也是博物旅行家李元胜。

诗人李元胜。

7月16日下午,“阅读面对面”重庆文学公开课系列活动的第三场活动如约而至。李元胜携新书《万物闪耀——李元胜博物旅行笔记》亮相重庆书城并与读者交流自己创作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并与读者分享自己从书房走向野外,完成自己创作的故事。
此次活动由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新华书店集团,重庆日报联合承办。活动中,李元胜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向观众讲述了这本书创作背后的故事。

谈作品:一本关于蝶与自然的书

活动现场。

《万物闪耀——李元胜博物旅行笔记》讲述了李元胜20年徒步原始森林的探索经历,是李元胜博物旅行笔记系列的第二本。在书中,李元胜用其带有诗意的语句,带领读者亲历双河谷、猴儿沟、九重山、珍珠湖等地,并通过对当地的动植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探索自己与文学、自然之间的联系。“这是我们的日常状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保持这种姿势吗?”活动伊始,李元胜的一张照片就吸引了观众注意。大屏幕上,一人拿着相机匍匐在地,一动不动。据李元胜描述,拍摄蝴蝶最好的角度就是侧拍和俯拍,所以为了拍摄出蝴蝶原始的美,他只能保持这样的姿势,经常是一趟拍摄下来,衣服早已打湿。在书中,李元胜将形态各异的蝴蝶、惊险又新奇的探索经历跃然于纸上。为了找寻写作灵感,他穿过湍急的溪流,爬过陡峭的木梯,甚至穿越险峻狭窄的河谷。在活动现场,他运用大量图片,向读者讲述着他的野外观察趣闻。“当我每10米就看见一种从未见过的蝴蝶,我就会很疯狂,但还要极力保持冷静,以免惊动这一瞬的美丽。”“遇到蛇落到身上了,不要叫、不要跳,更不要试图去抓它,一般就不会有危险;不过,女生一般都做不到。”“如果你想带孩子去看蝴蝶,我推荐两个地方:贵州十二背后的双河客栈,以及我们重庆金佛山的碧潭幽谷。在这里,一天看到20种蝴蝶,没问题。”现场,李元胜金句频出,并坦承地说:“对我个人而言,在旷野中行走越久,对生命和写作的依恋就越炽热。”对他而言,写作的灵感很大概率来自对日常的警惕,对自己思想、生活的警惕。

谈写作:阅读与行走滋养了文学创作

活动现场。

谈到自然写作,李元胜的思绪回到了2011年。那时,他在璧山青龙湖创作诗歌《青龙湖的黄昏》。李元胜称其为“改变了我写作地点的一首诗”。原来,此前,他的诗歌中有九成是在书房创作的。
从《青龙湖的黄昏》开始,李元胜的两条线索,即写作的线索、自然考察的线索发生有趣的交叉,这成为他写作的出发点。此时,他已在野外行走了11年,“在野外,和自然共处,站在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交叉点上,重新看待包括我在内的人类活动,这是意想不到的重要收获,对我的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李元胜看来,素材收集是写作的第一步。他也一直在行走中,寻找写作的素材。比如,在创作《万物闪耀——李元胜博物旅行笔记》前,李元胜曾5次往返贵州省十二背后的双河谷考察,在此过程中,他积累下了极为丰富的考察记录,并形成了70多个“碎片”笔记。“其中,有物种信息,也有对阴生植物的建议……”李元胜特别提到,考察记录里尤其关键的就是100多个“碎片”素材。而这些“碎片”中有不少都滋养了他的文学创作。
“以前是靠阅读,现在是靠行走,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帮助我摆脱写作的局限。”李元胜表示,他会带着阅读与行走的感悟,发现生活的诗意。
那么,李元胜下一首最满意的诗歌是什么?没有人可以确定。但可以相信的是,那一首必定在旷野的诗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