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专题 > 民族复兴专栏 > 正文

美丽重庆|黄振新: 致敬 !一座城市的龙魂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黄振新    日  期:2022年2月21日      


位于渝西北的名城铜梁,历史悠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拥有繁多的美好元素,但如果只用一种元素来既写实细分又抽象概括地点睛铜梁这座城的内涵人文精神和外在地理风貌的“魂”,愚以为当属“龙”元素。


诚然,乍一看铜梁的地名和龙无关,也没有发掘到过一副“龙”的化石,但其“魂”的点睛之处就在于化龙于有形和无形。


首先说化龙于有形。


化龙于有形在于,铜梁龙舞这类大型龙文化元素的非遗载体在整个铜梁的普及和传承。


说到普及,铜梁七十万男女老少都是铜梁龙舞的参与者,制作者,创新者。这就使得它在铜梁,比京剧在于北京,相声在于天津,舞狮在于佛山的地位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无论是婚丧还是嫁娶,都离不开它的精彩身影。


同时,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铜梁龙舞不仅在奥运、世博和多次国庆典礼上让全世界叹服其大气恢宏的磅礴气势和感慨铜梁人民的康健和智慧;同时,铜梁龙舞,还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外文化交流,为国扬名,相关题材的工艺制品,多达百余种,畅销欧美,成为了一个民族品牌。这些美誉度不仅能给龙舞从业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也能给他们带来经济上可观的收入,这两者兼得,自然让铜梁龙舞的普及得到了加持。


说到传承,从铜梁先民在农耕生活中开始把新年的第一道彩虹这种壮丽美好的天象尊崇为龙开始,并用身边的稻草麦草等就地取材塑形,在辛苦劳作的间隙,舞动出最原始的龙舞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先民们创作龙舞最早的这个过程就定调了首先是与自然和谐共处、与他人团结共处等美好精神基调,就决定了其可以传承的生命力,而有生命力的传承离不开守正和创新。


铜梁龙传承的守正在于,即使是电讯媒介和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铜梁龙仍坚持了类似北方传统相声那样,以接钵某位德高望重师傅的开宗字眼作为某某“班”的师承关系。师承关系的好处在于超血缘的亲近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使得师傅愿意倾其所有的把自己的本事传授徒弟,而徒弟也愿意像孩子传承家族荣光一样的使命感而专注一切的学,这就保障了铜梁龙精髓质量。


铜梁龙传承的守正还在于,无论铜梁龙舞飘洋过海,还是南上北下,东进西行;无论铜梁龙舞怎样在市场环境中变革发展,在工艺材质和表演技法以及核心寓意等三方面始终都没有丢掉创始之初的规章制度和底线框架。比如无论怎么发展变化,铜梁龙的形制始终讲究龙头气势要“大”,有雄狮之气,血口蚱角,骏马长鬃,晶眸如炬;龙身要“长”,扎24节长,且每节要有一洞,记24洞,寓意24农历节气;龙身要活,“活”是龙骨顺应人体舞动机械原理的“活”,讲究铁脊、软腹、巧尾。严格这三点,使得铜梁龙的形制始终既不会丢掉威严大气的风骨,又不能失掉灵秀曼妙的风姿,更强调不能丢掉快慢结合的自然之道。慢舞时徐徐优雅雍容,快舞时铿锵激越奔放。


此外,铜梁龙制作过程功底扎实,用料讲究,无论现代机械化如何高精尖,铜梁龙的制作都严守核心部件纯手工打造。只有铜梁龙的嘴能做到张开近 90度,口中含宝,面貌威严而慈祥手工打造的好处一是技艺不容易被复制仿制,比如曾经很多外商经购买了一条龙回去,打算研究仿制,没想到把龙头拆开之后,怎么也还原不了,每年还是只得来铜梁买龙。


说到创新,铜梁龙传承的创新在于,开放包容和与时俱进的传承形态。铜梁经历过多次人口大变迁,变迁过程中来自各地的龙舞元素在此碰撞融合,而铜梁本地的龙舞在坚持本地特色的基础上,合理纳八方所长,不断改进提升,使得既具本土特色又适合域外各地的综合优势。


同时,铜梁龙传承的创新还积极伴随时代发展的进步,铜梁龙经历了从只有骨架的火龙、到拥有外部装饰裹身的肉龙,到富丽堂皇全身齐全的三个阶段。


此外,铜梁龙也从早期只会两边左右偏倒,跟着龙珠走的单一套路,到现在30多个用吉祥美好成语寓意的套路;而且根据节令、用意的不同,发展出了春天舞竹梆龙、夏天舞荷花龙、秋天舞稻草龙、冬天舞火龙,甚至还有结婚的喜龙和追悼用的孝龙。


铜梁龙传承最大的创新愚认为还在于阵地建设和产业扶持政策的创新。


首先,在阵地方面,铜梁先后修建了一座龙文化博物馆,让龙元素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项会呼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又创新体制建设,在铜梁文化馆里面设立“龙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招聘专业人才,给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走可行之路。


另一方面,阵地的建设离不开人才,人才离不开教育,铜梁龙舞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就是铜梁创新地将铜梁龙舞纳入了铜梁区从小学到高中的体育课程。在铜梁很多中学,每个班、每个年级都有一支舞龙队。学习龙舞不仅能让孩子们拓展素质能力,增强文化、强身健体,还能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产业扶持政策方面。铜梁一方面积极通过各类文艺展会节庆以及广宣载体等为行业从业者找国内和海外的市场。同时,拨出专项费用等用于搜集、整理、出版龙文化的相关资料,并培训龙舞骨干队伍,改进和创新技艺等方式来保护发展铜梁龙舞文化。


另一方面,积极在税收、工商、土地、融资等方面,鼓励、支持龙舞等相关文化企业发展。并且,铜梁有关部门早在多年前就在全国龙舞行业开创性地制定了工艺生产和表演技艺的行业标准,为规模化产业化打好了基础。


正是这些普及和传承,使得铜梁龙舞等有形的龙元素在铜梁开花结果,红红火火。


再说化龙于无形。


化龙于无形在于山川形胜的地文地貌和忠勇进取的人文精神。


说到地文地貌,铜梁“山梁横亘,其色如铜”,远眺似汲水卧龙腾跃欲起。琼江涪江等河浩浩汤汤是其律动的血脉,玄天爱莲等湖碧水如练是其澄澈的晶眸,安居淮远等城崇文养德是其神气的犄角,延绵的巴岳群山莽莽苍苍则是其坚韧的筋骨。“五朵金花香”远益清是其华丽的鳞甲。整条“龙”就或藏或露地,行游于铜梁1300多平方公里的湖光山色之间。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特色”,而铜梁在脱贫攻坚战役胜利和乡村振兴战役阶段的这几年,秉承差异化特色发展的理念,根据每个镇,每个村社不同的地文地貌,科学规划,认真调研,集中优势力量发展适合当地的生态环保的农文旅融合产业。如,西郊花语谷生态观光带的各有千秋、一村一品的“汇客厅”就是优秀典型。


说到忠勇进取的人文精神,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崇文尚武,尤其是在文教方面,一直都有“鱼跃龙门”的形象地说努力进取获取知识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宗族,甚至一个家国的进步发展意义。而铜梁人对于教育的重视绝对是可以从客观数据上有证据自信骄傲的。仅铜梁安居一带,就先后孕育了200余位举人、23位进士、4位翰林;人数占了整个西南地区半壁江山。更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两翰林”的教育奇迹。


而铜梁近现代和当代的教育也是值得称赞的,如铜梁中学就先后培养出了唐显莉、杨婵、周锞三名省级理科状元,5个省级文理科高考二、三名和100余名清华北大学子。而巴川中学也是国内中学中国际化素质教育的开创引领者。


而这些文教的努力进取,也为整个铜梁的城市文明良好形象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也正是因为龙文化滋养开化的进取精神,让铜梁人在近现代很早就有反抗黑暗,忠勇抗争的意识,本地进步人士在五四不久后便开始尝试启迪民智,唤起民众,发展和壮大党的组织,1927年,中共铜梁地方组织成立后,立即引导学生阅读进步书籍,组建进步学生组织。铜梁中学组织了“前进社”出版《前进周刊》,正谊校男生组织了“励志社”,女生组织了“乐群社”,养正校组织了“戊辰艺术社”,国师校组织了“辟荒社”等等。这些组织通过办墙报、出刊物,开展各种活动等形式揭露旧社会、旧礼教,宣传新思想、新文化。


同时,铜梁人民的忠勇还体现在敢于为正义的事业牺牲和奉献的精神上。


如抗战时期,铜梁作为后方的后方,本来是可以偏安一隅过太平日子,但铜梁人民却不仅为抗战慷慨解囊捐资捐物,铜梁出生长大的优秀爱国主义音乐家刘雪庵先生呕心沥血创作了大量抗战歌曲,激励了国民的抗战救亡精神;一大批铜梁优秀子弟更是参军抗战,抛头颅洒热血。


又如,在土地革命时期,一大批优秀的进步青年敢于和三座大山做斗争,英勇惨烈的土桥起义和解放后的剿匪战役以及后面的抗美援朝等保家卫国正义之战,铜梁人民都有不少子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而这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邱少云烈士。在不幸被敌军击中,为了不暴露目标,给主攻连队带来巨大伤亡。在烈火烤炙的剧烈疼痛之下,他的忠勇奉献,服从大局,咬牙坚持到壮烈牺牲的事迹在整个中华大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受到激励的如放弃几十万年薪的海归陈英回到铜梁,带动当地父老乡亲,面对坎坷,咬牙坚持,把几近失传的龙绣一步步做精做强,并出口到海外,带动了村里的父老乡亲一起脱贫致富。


受到激励的还有铜梁某中学的一群00后和05后普通中学生,就是这群没有任何舞龙功底的陌生学生,因龙舞缘聚一起,克服了懒散、娇气的少年坏习惯,也克服了伤病,非专业的困难。团结一心,他们的排练贯穿了整个重庆的酷暑。最终,没有任何道具的《龙把子》由这帮业余学生用稚嫩的身体,完成了各项高难度杂技动作,形成了一条身体聚合而成的龙,他们已经不是在肉体的表演龙,而是心中有龙,有青春不服输的龙,团结奉献的龙,最终以无可挑剔的表演夺得了文旅部群星奖。用实际行动昭示了他们不是垮掉的一代,而是传承忠勇奉献的一代,是脊梁担当的一代。


诚然,龙元素代表的力量、信念和追求等有形和无形,就在龙舞的阳刚和智慧,英烈们的牺牲奉献,拼搏者的团结担当中,合淡雅的古朴余韵,浓烈的现代意蕴为一龙魂。在70余万铜梁儿女的浩瀚心宇中高高飞翔,舞动了一座城的生态发展,舞动了一座城的幸福安康。这怎能让我们不致敬 ,一座城市的龙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