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其他 > 正文

李华:从攀登高峰到跨越巅峰

——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劳动模范重庆杂技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陈涛采访手记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李华    日  期:2021年12月13日     

 

在荣膺2020十大重庆经济年度创新人物不久,2021年11月,重庆杂技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一级导演陈涛,再获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劳动模范殊荣。

在重庆,陈涛和他们的杂技一样,被山城观众耳熟能详。2019年5月,由重庆杂技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重庆杂技艺术团)打造的文旅驻场演出《魔幻之都·极限快乐Show》在重庆国际马戏城上演以来,不管是票房收入还是社会反响,都掀起了一股在疫情情况下,逆流而上的文艺旋风。山城观众随时享受杂技艺术的饕餮盛宴,文化大餐;外地游客打卡重庆,也不会放过这座魔幻城市的极限狂欢。

这些年,陈涛本人和重庆杂技不断攀越一个又一个的艺术高峰,取得了享誉全国,甚至于享誉世界的荣誉,问及陈涛他内心的想法或者初心,他非常含蓄、谦逊:“其实,一个杂技人,始终秉承的就是杂技精神,杂技精神的核心就八个字‘吃苦耐劳,勇争第一’,这是杂技人刻入骨髓的烙印。”


勇攀高峰不畏艰难


陈涛五六岁就随着家人接触杂技,耳濡目染,对杂技艺术充满了好奇和敬畏。9岁那年,进了杂技学员班,开始了刻苦的杂技训练。对杂技艺术的热爱,让一个小小少年面对艰苦的训练,表现出坚韧的毅力和耐心。

杂技基本功,包括腿、跟斗、顶、腰四个方面。在杂技表演中,经常看到翻跟斗。但是,要每一个跟斗都翻得干脆、利索、潇洒,不是三两下功夫就会了的,也不是三两天训练就能长期坚持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也不是虚言。培养一个杂技演员,至少五六年,杂技基本功训练,跟斗就要翻十万个以上,“前空翻、后空翻,换着花样翻,既要美、又要稳,没有基本功做不到舞台上的轻松一刻。”

爬杆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杂技节目,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生活和劳动提炼加工出来的。也是一种体育性杂技节目。6米多高的长杆上,演员攀上滑下,还要表演各种动作,难度和惊险可想而知,可以说全是绝技绝活儿,这个节目奇、险、难,观赏性强,美,演员每一个动作,所展示出来的力量、韵律和健美,总是能迎来观众狂热的掌声和呼啸。

     1993年3月,陈涛主演的《爬杆》在重庆市第一届巴渝文学艺术奖评奖中获特别提名奖,9月,赴贵州参加第二届全国杂技“新苗杯”遵义大赛中荣获文化部颁发的银奖,至此,陈涛的杂技梦想朝着更高、更美、更大的舞台“攀爬、登高”。

两年后,在第四届全国杂技比赛西南区预选赛中陈涛主演的《钻地圈》获金奖,当年同时获得全国杂技比赛银狮奖。

钻地圈又叫“透剑门”,凝聚着古人穿越重重障碍险阻,义薄云天、侠义天下的豪情侠义。不管是匍匐的矮圈,还是逐渐加高的圈圈叠叠,演员以轻巧神速的穿越技能,进出往返,还要表演各种动作,越高,动作越惊险,飞腾中翻越,空中还要翻跟斗,还有空中转体,在观众的屏息中翩然落地。一腔豪情,在观众的欢呼声中,戛然而止,亮相洒脱,激发观众的激情再次喷薄而出。

磨砺艰难,只为掌声一片。陈涛的心中萌发了一个小小的念头:一切为了观众,现场观众的呐喊与欢呼,是杂技演员艺术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本着这样的念头,陈涛的杂技生涯走向一种越来越纯粹的艺术,潜心在杂技艺术的海洋里,与杂技团的同志们一起,研习技艺、研习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研习柔韧性,研习协调性。陈涛,以一个共产党员对中国优秀传统杂技艺术的执着坚守,赢得了同事、观众和社会的认可,2006年,年轻的陈涛被中国杂技家协会评为“德艺双馨”会员,最让陈涛喜悦的是他荣获了“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一个普通党员,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杂技演员的担当和使命。

陈涛说,杂技不排斥任何姐妹艺术和技艺。包括话剧、京剧、川剧、甚至于舞蹈、美术、音乐,还有体育、竞技。单纯的技艺类杂技节目已经很难满足观众的现代审美。和所有的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一样,传统文化只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是出路。尊重艺术规律是一个方面,但是艺术如果已经没有了市场,何来继承,谁来继承?连继承都做不到,何来传承,何来传播?没有传承,没有传播,何来发展,何来重铸民族艺术、民族文化?何来培元、固本、图新、筑梦?

2007年,在重庆文化史上是不寻常的一年,重庆直辖十周年,重庆文化艺术节设立,开启了每两年一届的以文化艺术为媒介,集文化艺术交流、展示,经贸洽谈、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

重庆杂技艺术团在这次盛会中当仁不让,也贡献了杂技力量。杂技团根据格林童话排演了杂技童话剧《红舞鞋》。该剧阵容强大,老艺术家王亚非领军把舵,陈涛在其中担纲技术总监和舞台总监,时而妙曼的童话奇境,时而惊险的杂技场面,优雅的公主们玩着杂耍,盛装的王子在8层椅子上表演倒立,精彩绝伦的杂技演绎美轮美奂的童话,舞美、舞台艺术之美,让人叹为观止,《红舞鞋》获得第四届重庆市文学艺术奖。陈涛在王亚非等艺术家身上,看到了杂技艺术博采舞蹈、戏曲、武术、美术甚至文学的要素,丰富杂技内涵,成就“杂”技艺术的“要诀”,也更坚定了陈涛在杂技艺术中吸纳其他优秀姐妹艺术为杂技演出服务,利用杂技技艺展示其他优秀文化的自信。

杂技《感——倒立组合》曾获得第七届全国杂技比赛文华杂技节目创作金奖,陈涛担纲技术总监。倒立又叫拿大顶,竖蜻蜓,村野里的草台班子叫“叮叮猫”。看过《感——倒立组合》之后,我也有三“感”:一“感”形体真美。拿大顶是力技,但是《感——倒立组合》生生演绎了一种瑜伽术的柔韧之美。演员在高台上随意扭动,蛇形、蛙憩,那种自然界中自我疗救的蜷缩伸展之术,复苏了崭新的生命。二是人体彩绘之美,人体彩绘与多元的舞美激光,呈现出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三是杂技技艺、舞蹈艺术与体育技巧融合之美,观众置身现场,穿梭舞台场景,直犯糊涂:这究竟是舞蹈表演、还是平衡木上的体操比赛?唯独忘却了这是杂技技艺,力与美的结合,完美无缺。

从“爬杆”、“钻地圈”的攀登之路,到“拿大顶”的文华金奖,陈涛和他的杂技艺术,在杂技技艺的高峰上奋勇攀登。


登高望远山河壮丽


群山逶迤,青山丽景,站在高处,陈涛看到了另一番壮丽山河。“登上国家级的舞台艺术领奖台上,让我们看到了更高远的目标,杂技艺术,就像杂技精神那样,有永远攀爬不尽的高峰,我们只有秉承勇争第一的心态,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和胸怀,面向民众,走向世界,才能行稳致远。”

“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抓住中国精神的内核。”2009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重庆杂技艺术团排演了杂技剧《花木兰》向祖国母亲献礼。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杀敌报国的感人故事流传至今,可以说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花木兰的爱国壮举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报效祖国,舍生取义,陈涛再次担纲该剧的舞台总监和技术总监。

作为杂技剧《花木兰》的舞台总监和技术总监,在舞台艺术的创作和演出中,既是设计师,也是工程师,还是监督员。科学理解和把握花木兰对家乡、亲人、将士和国家深沉的爱,并且把爱国爱家爱将士爱亲人的普世共鸣推向人类文明共同推崇的精神境界,这既是民族的大众的传统文化的普及,也是民族的世界的优秀文化的文明共振。《花木兰》不但重塑了中华传统文明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引发世界认同、文明共享。

杂技剧《花木兰》巧妙地将杂技与舞蹈、魔术、变脸、中国功夫等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使古老的杂技艺术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一经面世就受到市场的热捧,作为一台优秀的舞台艺术,《花木兰》入选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

据了解,杂技剧《花木兰》自2009年创作以来,先后到过美国、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近100座城市,演出超过2000场,观众约200万人次。剧中“舞流星”“力量”“地圈”“空竹”“手技”“蹬伞”“蹬鼓”等杂技节目,荣获国际国内多项荣誉。特别是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赴法国、瑞士、比利时巡回商演150场,观众达90万人次,上座率居同期在法国演出的包括太阳马戏团在内的16个世界各国艺术团体之最,创造了中国杂技民族题材剧目在海外商业性连续演出场次的最高纪录。该剧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功入选了“2010—201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同时获得重庆市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陈涛在文艺的传承、转化中敢于突破传统,大胆创新。《花木兰》在保持古老杂技艺术特质的同时与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相契合,把杂耍技巧通过构思、整合、兼容,完成了文学叙事和人物塑造,用杂技技艺完美讲述了一个古老的中国故事。在剧情剪裁、舞台节奏、人物表现、音乐创作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创新。在艺术门类的选择上,突破杂技剧演杂技的模式,把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变脸、中国功夫、舞蹈、皮影等有机融合在一起,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该剧表现力和观赏性。节目编排上,根据剧情安排节目和道具,使每一个演出单元技巧的表现形式、规模大小、时间长短符合剧情需要。“荡爬杆”、“集体男女扔棒”、“口签顶技”、“蹬鼓加击鼓”等传统优秀节目和创新节目充分展现了中国杂技技艺的精湛绝伦。

商务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杂技剧《花木兰》列为2013-2014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重庆杂技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也被纳入2013-201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机遇与挑战总是共存的,文化出口,既是杂技团和剧目的出路,如何满足不同口味的市场需求,也更需要新的思路。陈涛根据市场要求不断调整创作思路,剧本历经50余次修改,编排、服装、音乐、灯光、道具、舞美等各个方面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修改、修改;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观众群体,不同演出场地,在“改改改”中推出了剧场版、巡回演出版、北美演出版、欧洲演出版等多个版本,《花木兰》走出去了,中国杂技走出去了,中国精神和中国故事,跟着中国的杂技艺术产品成功地走了出去!爱国主义具有世界文明的共同属性,《花木兰》所阐释的文明共识得到了境外观众的广泛认同,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市场魅力不减,2015-2016年度再度成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花木兰”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与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融合起来,为杂技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通过欣赏这部剧的精彩表演加深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中国杂技走向世界舞台,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很好地塑造了国家艺术形象,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跨越巅峰魅力无穷


高峰林立,群山巍峨,跨越巅峰,靠的是实力,更是倚靠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担当。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是灵魂,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文化强国、文化强市中,作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渝中英才”,陈涛担任重庆杂技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党支部书记以来,时时以这样的初心使命提醒自己肩负的责任担当。

世界魔术师协会(简称IBM)建立于1922年,她囊括了全球几乎所有的职业魔术师、魔术业余爱好者、热心人和魔术道具收集者,在全球设有300多个分支机构,分布在世界各主要城市,一年一度的国际性魔术年会已成为每个魔术师及爱好者最向往的地方。是当今世界上最大且最负盛名的魔术国际组织。IBM每年定期举办国际魔术大赛,每届比赛只设立金奖、银奖、铜奖各1枚,如果说FISM大会代表了魔术的奥林匹克,那么IBM年会赛事也被称为国际魔术界的“奥斯卡”。

2018年7月7日,是一个重庆文化史和中国文艺史的一个“大事记”日子,由重庆杂技艺术团打造的原创魔术节目《伞丛扇影》,在美国一举拿下IBM世界魔术大赛金牌、金杯、最受观众欢迎奖三项大奖,实现了“大满贯”,连国际魔术家协会前主席,曾两次获得过世界魔术锦标赛冠军的著名魔术大师肖恩,“都想不起上一次有团队包揽这三项大奖是在什么时候了”。如果说重庆杂技艺术团获得金奖“非常厉害”,那么拿到观众最喜爱奖“更厉害”,“最厉害”的是拿到了难以企及的金牌奖。

据中国艺术报称:在此项赛事上实现的大满贯,不仅打破了重庆杂技艺术团魔术节目在国际顶级赛场上金奖零的突破,同时也实现了该大赛自1922年创办以来从未有团队包揽三项大奖的历史。该赛事代表最高荣誉的“金牌”奖项,只会颁发给最优秀、最突出的节目,该奖项已空缺13年时间。本次比赛现场共吸引了包括世界著名魔术大师兰斯·伯顿在内的世界各国共400多名魔术师,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100多个节目参加了本次大赛,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只有20多个国家的顶尖魔术师进入决赛,由重庆杂技艺术团编排的原创魔术节目《伞丛扇影》是中国唯一一个进入决赛的节目,该节目曾荣获2013年第九届全国杂技比赛魔术组金奖、2014年全国魔王争霸赛暨国际大魔术师杯邀请赛国际组金奖、2015年第九届中国杂技金菊奖第六次全国魔术比赛银奖等荣誉。

“这项成绩不仅实现了重庆魔术节目在国际顶级赛场上金奖零的突破,也展示了重庆、重庆杂技艺术团的良好形象。”作为魔术《伞丛扇影》的总编导,陈涛和他的团队,跨越巅峰之际是如何看待荣誉的呢?就像《伞丛扇影》主演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样,陈涛说:“其实,我们获得的每一项荣誉都是杂技团的集体荣誉,站在舞台上的是演员,聚光灯下的是领导和老师,但是幕后有很多人的付出,有很多人的坚守,有很多人的信念,有很多人的责任和担当。”

比如老艺术家刘树正、周昌容,他们作为技术总监,对节目的音乐、服装、舞美、编排设计和优化,大胆改革创新,反复揣摩定夺,精益求精;强化训练演员的魔术技巧。演员们每天坚持10个小时的反复练习,克服道具设计、独门技巧、心理障碍等多重困难,像工匠打磨利器,精雕细琢。还有后台人员的通力合作,一套全新的节目把戏曲、舞蹈、杂技与魔术融为一体,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中国风,舞台后面的团结奋进同样感人。

舞台上,两位演员身着中国传统服饰,伴随着音乐,在不经意间变幻出近100把伞和扇,将观众带到了一个奇幻的魔术世界:桃花扇、油纸伞、水袖、碎步、灯笼以及旗袍......精美的中国元素与奇幻的魔术表演完美结合,令现场国外观众、同行以及评委耳目一新,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双人变伞”、“踢腿变球”等国内首创的“独门绝技”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评委们打出了全场最高分,满分。

比赛结束后,IBM魔术师协会主席米迦勒·芬尼先生专程看望《伞丛扇影》演职人员,称赞《伞丛扇影》以高超的技艺和充满中国元素的编排赋予了中国魔术新的生命力。


扎根人民道路开阔


盛誉之下,初心不改。“匍匐大地,扎根人民,杂技艺术的舞台更加广阔,道路更加开阔。”

重庆杂技,披荆斩棘,走出了一条广阔的国际化、市场化路子,但是,陈涛和重庆杂技没有丝毫的懈怠和骄傲,他们坚持秉承杂技精神,“吃苦耐劳,勇争第一”,在国内国际市场、国内国际赛场上,依然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毫不懈怠。

《伞丛扇影》蛮声海内外之际,《星空下的女孩——舞流星》获得了第17届莫斯科国际青少年马戏节大奖,并且在摩纳哥蒙特卡洛 “新一代”国际马戏节比赛中荣获特别大奖。在中国杂技艺术金狮奖、文华奖、金菊奖的颁奖台上,重庆杂技艺术团也从来没有缺席过,《钻地圈》《流星闪烁》《飞旋》《玩空竹》《感——倒立组合》《梦》《励》《仙豆(The fairy beans)》等一个个优秀的节目,先后获得过中国杂技艺术最高赛事的金奖、银奖,金杯、银杯。从2001年重庆首届文学艺术奖开设以来,重庆杂技艺术团没有一届落选过。从《流星闪烁》《飞旋》开始,《和平的亚洲人》《空竹》《红舞鞋》《感——倒立组合》《蹬人》《梦幻奇观》到第八届《车技》《晃管》获奖,在重庆文学艺术奖的奖台上,重庆杂技是不可或缺的一束聚光。

陈涛说,重庆杂技的每一个奖牌之后,都是一个零的开始。所有的演员、编导都不会躺在掌声和鲜花中陶醉,荣誉对他们来讲只是一个符号,荣誉带给他们的是更大的责任和使命。

重庆杂技艺术团在接管重庆国际马戏城之后,不但要管理院团,还要管理剧院,在杂技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剧院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中,他审时度势,主动作为;守正创新,积极探索。

一方面积极打造《魔幻之都·极限快乐Show》,于2019年5月19日在重庆国际马戏城正式上演,文旅驻场演出开启了重庆院团驻场演出的先河。他和全体演职人员一起,以5+2、白+黑的工作状态坚持排演;与公司领导班子一起,带队跑遍全市上百家旅行社和各大售票平台;他们与100余家旅游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大麦、猫眼、美团、携程、驴妈妈等30余家线上售票平台建立售票渠道;开拓了全国旅游年票等多个年卡合作渠道。驻场演出从最初的几个观众发展到现在平均每天几百人观看,在国庆黄金周期间,开创了自驻演以来假日演出场次、观众流量、票房收入的新高,8天演出16场,场场爆满,实现票房收入近200万元。2020年,疫情影响下的文艺院团,经营惨淡,但是重庆马戏城的营收不降反增,逆势上扬。

另一方面,创新思路,策划打造了以马戏城为研学平台,以杂技、魔术为内容的研学项目,通过现场观演加互动体验的形式,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艺术的普及和推广。该项目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多个研学旅游机构的追捧,活动期间每天有700—1000人在马戏城开展研学活动。截止目前,研学活动达到200余场,接待中小学生15万余人次。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实现了剧院资源的有效转化,也探索出了适合杂技团发展的新路子,同时开创了全市乃至全国艺术院团研学的先河。中国杂协还专门组织调研组对研学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并在中国文艺报进行报道,河南、陕西、四川、新疆、浙江等省市也纷纷来团考察学习。

杂技艺术植根人民,是人民的艺术。陈涛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培养艺术家,为人民演出,一切以演出为中心,踏实耕耘,精益求精。

“杂技演员吃的都是青春饭,年纪大了,腿、腰就硬了,再优秀的杂技演员,艺术生命一般在二十多岁就停滞了。”说起艺人的“生命”,陈涛说:“我们不仅要培养优秀的杂技演员,还有延长他们的艺术生命。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引进科学的训练方式和手段,更多的嫁接体育、戏剧的训练方法,规避演员陈旧性损伤。让训练更专业,更‘巧’,争取把杂技演员的艺术生命延长到30岁、40岁。”

《梦》,是陈涛亲自指导的杂技节目,他手把手地教演员,练技术、翻跟斗、讲范儿、练柔韧,创意、设想、舞美的结合,更主要的是,在体能训练和素质训练中探索科学的训练方式,如何恢复体能、解除疲劳、减少损伤、降低伤痛。该剧2013年在第九届全国杂技比赛中获金奖,2014年获重庆市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16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扶持。 “这些年,我们的演员损伤越来越少了,但是,节目的数量、质量,以及演出的场次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杂技是个“框”,任何姊妹艺术都可以往里装,延续杂技的包容性特点,在尊重杂技技艺的技术规律基础上,传承和发展杂技艺术。在创排上创新,结合观众的当代审美,创新节目。既要高速发展,也要高质量发展,与时代文化、时代艺术融合,技和艺都不偏废。

剧团始终要出人、出戏、出精品。今年5月,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魔术·滑稽比赛中,重庆杂技艺术团原创魔术节目《仙豆》从众多参赛节目中脱颖而出,荣获“金菊奖”金奖。中国杂技金菊奖是全国性文艺专业奖项、中国杂技界的最高奖项,与戏剧梅花奖、曲艺牡丹奖、舞蹈荷花奖等同为各自专业领域最高荣誉。魔术节目《仙豆》以“生命的力量”为主题,用“豆子”和“透明碗”作道具,通过魔术手法表现出植物生长、开花、孕育生命的过程。该节目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的“仙人摘豆”的独特艺术风格,也借鉴了西方魔术方法技术,让古老的中国戏法焕发出新的魔力,是一部根植于传统戏法而立于现代魔术的优秀作品。

除了文化出口、文化交流,为人民演出,是重庆杂技的常态。在2006-2009年中国文联组织开展的“送欢乐、下基层”活动中,作出了积极贡献;2009年春节“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中荣获市先进单位称号;2015年荣获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五个一工程、全国杂技展演,解放碑、南滨路、巴南......

重庆杂技,既是重庆的文化名片,也是山城人民的文艺“便当”,盛名远播,脍炙人口。杂技人勇争第一,陈涛和他们的重庆杂技,以国际视野传播中国杂技艺术;在国际国内舞台,在市内市外市场,竞赛、巡演、展演,交流、合作、传播,以演出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匍匐大地,植根人民,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服务人民,演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杂技技艺的华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