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亿(中国) > 作协工作 > 正文

《红岩》创刊70周年|重庆本土纯文学期刊《红岩》满70岁了!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21年10月28日      

凭借《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享誉全国的黄济人来了,当年听醉了无数诗歌爱好者的《蓝水兵》的作者李钢来了,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诗人李元胜也在……10月28日上午,重庆本土文坛名家齐聚一堂,只为一场特别的“生日”庆祝——本土著名纯文学杂志《红岩》迎来创刊七十周年!

“作为编者,我对这本刊物充满依恋;作为作者,我又对《红岩》充满感激;作为读者,我觉得它虽然70岁了,但依然青春正荣!”

“我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从外地调回重庆,就开始在《红岩》发表文艺短评,以后就保持了和《红岩》的经常联系。”

“《红岩》在我心中就是一颗长青的文学大树。”

……

在《红岩》杂志创刊七十周年座谈会现场,重庆市作协荣誉主席黄济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周晓风,《重庆晨报》原记者、小说家张娓等纷纷发言,回忆起自己和这片本土文学“沃土”缘分的同时,也为它送上了诚挚的生日祝福。

 

半个多世纪前的《红岩》是这样

展台

书页已经泛黄,但记忆却依然鲜活。10月28日上午,记者一走进《红岩》杂志创刊七十周年座谈会的现场,最先被长长的展台上呈现的《红岩》的“前世今生”所吸引。这其中,早已泛黄的1956年七月刊和1979年10月推出的复刊首期最为惹人瞩目。

据《红岩》文学杂志社副主编欧阳斌介绍,《红岩》诞生于解放初期的重庆,最初刊名《西南文艺》。1956年的七月刊之所以格外重要,是因为从那时起它正式更名为《红岩》。而1979年10月,则是这本影响了无数本土作家、文学爱好者的纯文学杂志复刊的日子。

《红岩》杂志

在1956年的七月刊里,著名诗人郭沫若和徐迟带来的两首盛赞“红岩”以及“红岩精神”的长诗打头,格外吸睛。而此后因为电影《一双绣花鞋》而声名显赫的小说《在茫茫的夜色背后》(况浩文著)无疑则是1979年复刊的《红岩》第一期里最重磅的作品。

李钢

刚刚去世的著名诗人傅天琳,在1979年的复刊首期里也发表了组诗作品《从果园到大海》。“复刊这一期里的作者,今天到了现场的可能只有我一个人了……”在现场,著名诗人李钢这样向记者感叹到。在1979年复刊首期中,李钢带来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里的代表作《白玫瑰》。

 

大量文坛名家从这片“沃土”出发”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前述提到的刚创刊和1979年复刊时,郭沫若、沙汀、艾芜、徐迟等名家纷纷在《红岩》上发表诗文创下辉煌之外,改革开放后,《红岩》迎来了又一个高峰。

欧阳斌提到,斩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著),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彩色的夜》(王群生著),曾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的长篇小说《重庆谈判》(黄济人著)等首发都是在《红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刚刚去世的著名诗人傅天琳,“她的诗歌和人生、文学的起点和终点均与《红岩》结下了不解之缘。”欧阳斌说,傅天琳老师早期作品《从果园到大海》和生前最后一组诗歌作品《傅天琳诗集》,分别刊发于1979年《红岩》复刊号和2021年第2期《红岩》,时间跨越四十多年。”

同时,《红岩》还为重庆作家梯队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于当年建立起了一支中青年作家创作队伍,如余德庄、莫怀戚、曾宪国、李元胜、张者等等,成为后来重庆文学创作的主力和主体,而融入了全国文坛。

 

依恋、感激、期待之情溢于言表

黄济人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红岩》编辑部的编辑,之后才转为专业作家……”在座谈会现场,重庆市作协名誉主席黄济人发言时显得格外感慨。在他看来,自己今天是以三重身份来祝贺《红岩》创刊七十周年的。

黄济人回忆,自己担任重庆市作协主席后又回过头来担任了一段时间《红岩》主编。“作为编者,我对《红岩》这本刊物充满依恋。我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的下半部是在《红岩》首发的;作为作者,我对《红岩》又充满了感激之情。”

黄济人说,作为读者,自己想到的更多。“首先,《红岩》诞生之日就是红岩精神的捍卫者、传播者,七十年来没有忘记过初心,这么主流的文学意识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在黄济人看来,《红岩》虽然七十岁了,但依然青春正荣,这离不开背后优秀编辑们的努力。

黄济人还提到,“《红岩》还任重道远。它一直坚持立足重庆、面向全国,我觉得它面向全国做得好,立足重庆做得还有所欠缺。我觉得,培养本土作家是红岩的当务之急,我觉得应该更好地珍惜这块‘土地’,把它拿给本地作家。这是我作为《红岩》读者的愿望。”

 

跟着父母读《红岩》成长为它的作者

在《重庆晨报》原记者、小说家张娓印象里,今年70岁的《红岩》更像是“好大一棵树”。“70岁,对人是古稀之年,对树则是正当盛年。《红岩》在我心中就是一颗长青的文学大树。”在现场,张娓回忆,自己最初接触到《红岩》是上世纪70年代末。

“我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很兴奋地拿回了一本刊物,是他在解放碑排队买回的新出版《红岩》,刊发有《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父母抢着看,他们都看得眼泪汪汪……”张娓说,自己也拿来看,有些字还不认识,许多情节也弄不明白,“父亲给我耐心讲解,还说只有等你长大了,尝到了生活的滋味才会真正读懂小说。”后来,张娓的第一篇小说《城市漂泊》就是在《红岩》上发表的。

座谈会现场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周晓风则对进入新千年《红岩》推出红岩文学奖格外印象深刻。作为首届评委,周晓风特别提到“其中最重要的细节是评委署名投票,公开个人对作品的评审意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对促进重庆文学的健康发展有很积极的作用。

文/上游新闻记者裘晋奕  图/罗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