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接到参观悦来美术馆展览的通知时,内心是忐忑不安的,担心自己看不懂、傻呆呆地立在那里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搁,担心忍不住的一两句“黄腔”,一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幼稚”和“无知”。 这次展览的主题是“向下生活里的X种空间方案”,据主办方介绍:“这是一组活跃在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师群体参展,以“空间智慧与现代生活”为主题的,利用悦来美术馆不同的独立空间,呈现建筑师对城市体验空间的转化以及对城市收缩、变异生活中不同空间变化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具体空间解决方案,它完全不同于一般认知的美展,它在提出或试图解决人与城市、人与建筑如何和谐、科学、舒适相处的问题。 展品更多的是依据重庆的城市地域特点进行创作,极具在地性。这是一个具有现实针对性的、与建筑有关的艺术展览,没有关注“高大上”的地标性建筑,而是以大众的视角来介绍和呈现不同的建筑师对于下沉空间的规划和创作,利用建筑师的思维与方式,对建筑、城市化本身以及社区建设,提供新的样式参考。 希望通过这种“向下生活里”的设计理念,让冰冷的建筑有一种非常温暖的温度。” 听起来很严谨,也很专业,干货满满。 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建筑艺术方面我是绝对的外行,于是我准备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去打个酱油。 可是我错了。这次展览写实,接地气,贴近生活,一目了然。就像孩子清澈的眼睛,一眼便能望穿,但你绝不会因此而惶恐,反而是踏实与温暖。没有假大空,没有装模作样,没有故作姿态。我所有的顾虑和局促一扫而空。 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展项,一棵棵毛茸茸的干花做成的小树,一个个用纸片做的小人走在路上、或者坐在没有房顶的房间里。作品意味着学习不仅仅在教室里发生,而是可以在校园里任何一个地方,可以是食堂、宿舍、咖啡馆。它也意味着学习不仅仅是动脑,也是动身体,走、看、听,特别是动手。似曾相识的景象一下子把我拉回了朝气蓬勃的学生时代。整个展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人一看就懂。 这次展览共有八个展项,涉及不同类型和场景中的空间,包括遗产活化、学校生态、城市收缩、野生建筑以及城市生活中的人兽关系等等,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农贸市场欢迎您”和“意外重庆”两个展区。 “农贸市场欢迎您”展项是一处曾被拆迁了的农贸市场的复制,艺术家用逼真和写实的手法再现了街头巷尾的农贸市场场景,和生活中的没什么两样,亲切而熟悉。空荡而光洁的台板上刻上了每一个摊主的名字,展台上方悬挂着一张张营业执照和照片,照片上是一双双掌纹粗粝的手,个中含义不言而喻。 我们站在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红色吊灯下,仿佛置身于曾经的熙熙攘攘中。照片上的一双双手动了起来,人声鼎沸的热浪迎面扑来,讨价还价的叫喊声此起彼伏,摊贩们用袖子擦去脸上的汗水,手指头沾口水飞快地点数着毛票,一边嘟嘟囔囔诅咒着天气,一边弯腰捡起掉落在地上的小葱…… 可以看出艺术家们是希望借助此次“重建”,将摊贩内心深处一直以来渴望的东西——存在的权利,还给他们。这种重建是一种看见、一种纪念、一种讴歌。 最里面的一堵墙上密密麻麻、重重叠叠张贴着几十面红色锦旗,锦旗上干干净净一个字都没有,也许是在等待着后人的评判和书写…… 展品浅显但绝不浅薄,简洁而绝不陋劣,让人回味和思考。这便是艺术——它不占有这个世界的多少地方,但只要一打开,就洞开一个世界。 城市可能已经“千篇一律”,光鲜而亮丽,但是也却有很多“意外”:桥下住着几户人家,黑洞的那一头有独一味的美食,防空洞也可以是加油站,废旧物品做出了实用的生活器具,打工妹在华美的洗浴中心给客人搓脚,耀眼的霓虹灯下“棒棒”挑着沉重的担子爬坡上坎…… 几十张独具匠心的照片悬挂在“意外重庆”展区的墙上。 其实这样的场景一点也不“意外”,这就是在我们身边、吃着五谷杂粮的隐忍尘世,这就是荟萃百味,活生生地“向下”生活,只不过现在被浓缩和投影在了方寸之间。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面,比如一张纸,有谁见过只有一个面的纸?有高就有低,有富就有穷,有光鲜就有灰暗,有欢愉就有苦痛……,如影随形。可有些人喜欢看正面,看好看的一面,选择性忽略、或者有意无意地掩盖另一面。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掩耳盗铃。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我们这个城市不光有趾高气昂的摩天大楼,也有棚户砖房。不光有浮光四射的宝马香车,还有人力三轮和拖板车……,他们有些在我们的视线以下,有些甚至住在地平线以下。 生活中不应只有诗和远方,还必须有米和衣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它们能让你活着。 我们应该学会目光向下。 目光向下,走路才不至于摔跤,才能看清脚下哪条是来路,哪条是归途。 目光向下,透视这个城市的底层和另一面,关注每一个人,给他们爱护和帮助,让他们感受这个城市应有的温暖,感受生而为人应有的松弛和尊严。这样的社会才是完整的社会。 我们处在一个波澜壮阔、社会生活前所未有地丰富的时代。在无法停歇的快速进程中,各方矛盾依然存在甚至加剧突显,人们的徘徊、迷茫、束缚,在探索中的激荡、碰撞、失败、甚至是利益争夺和头破血流一点都不会少,有阳光的地方必定有阴影相伴。这次展览的建筑艺术家们视角“向下”,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深刻诠释了人和人、人和物以及物和物之间的关系。他们没有贩卖焦虑,而是揭露本质,触碰痛点,拷问人性,广阔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现实问题不遮掩、不切割、不回避,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法。 城市化进程中已经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总得有人停下来,去把这些事情从头到尾去想;总得有人跟随在人类匆忙的脚步后面,把他们遗落在时光中那最为珍贵的往事拣起来。而这就是此次展览中的艺术家们所做的工作。 罗丹曾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艺术家们把纸片、木板,泡沫等最不起眼的材料进行连接和组合,并注入灵魂。一件件作品鲜活起来,站立起来,变得有血有肉,它们把晴天有灰、雨天有泥、冒着热乎气儿带着土腥味儿的烟熏火燎的人间,从大地的尘埃中拎了起来,挂在了云朵上。 岁月一天天流逝,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感到困惑和慌张,但是我们总会在人生的某一个时刻突然回头,发现不知扔在何处的“初衷”并没有消失,它一直在时间的某个角落,等待着我们。 夕阳透过高高的玻璃窗,斑驳地洒了下来,给地面镀上了一层金色。展区里的一件件物品寂寞无声,但又仿佛在喃喃自语,诉说着什么。 当我凝视着它们时,仿佛在进入一场梦,我看到了谁?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的全是自己。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的对面,还存在着这样的一个艺术世界。那是一个恍惚又清晰、虚幻又真实,看似跟我们没有什么关联,但一旦进入,又跟我们有那么多的钩胸扯背,牵肠挂肚的世界。 感谢悦来美术馆工作人员的精心布展,感谢“向下生活里的X种空间方案”的建筑艺术家们给我们输送来新鲜空气。 愿我们再从地下挖出埋藏已久的纸和笔,愿每一个微弱的声音都有着滚烫的呼吸。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