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块英雄辈出的革命热地,有无数革命传统的光荣传承。如何进一步挖掘与发扬光大其十分丰富的红色资源?本土文艺创作者应该怎样去担当这神圣的责任?业已封笔近30年的重庆作家李乔亚,竟然在最近几年间以迭出的佳作,给出了他自己富有个性特色的答案。
读完李乔亚这几年一气呵成的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最后的58天》《铁血七曜》和刚出版的《磐石》,对于一些媒体和文艺工作者将其称为他的“红色三部曲”,感觉一点不为过。
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犹如一道道深刻的年轮,记录着中华民族从苦难中奋起的历程。这类作品如何既忠实于历史真相,又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即 “叫好又叫座”,这就需要作者既要深入了解革命斗争历史和彼时的社会生态,又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知识积累,同时也需要开阔的政治视野。
李乔亚的“红色三部曲”,在重庆文艺界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第一:
第一个用长篇小说的形式,截取一个特定的时间段,辅以特定的场景设置,在宏大的背景下,聚焦重庆解放前夕“11·27大屠杀”这个重大历史事件,并首度以艺术形式对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狱中八条”进行了诠释和演绎;
第一个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全方位描述下川东地下党、川东游击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英勇悲壮的革命斗争,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地艺术性再现了一批为人民解放事业竭尽忠诚的革命先辈的人生历程;
第一个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有系统地且互为照应地连续推出三部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呈现出个人创作活动的一次“井喷”现象。
要对一部小说给予比较准确的评价,这不仅要从文本自身价值来审视,还要从文本外延来看取,两者须相互兼顾。
李乔亚的“红色三部曲”,个人认为已经超出了长篇小说之外认知价值的现实意义,对重庆文学界乃至更大范围,以及对我们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来说,这套书的价值都不应被低估,就如前面说到的 “三个第一”,综合价值不言而喻。目前,有的单位、部门已经将其纳入党史学习教育的参考资料,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更好地对其推广,让更多的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阅读,多渠道、多题材地了解历史,勉励人们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奋勇向前。《最后的58天》,运用了党史研究的新成果,是一部弘扬红岩精神难得的佳作。而且,在事件描述、细节处理和人物表现上,很贴近历史真实。
其姐妹篇《铁血七曜》和《磐石》,对包括重庆在内的许多今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还不知悉或者尚未全面了解的原下川东革命斗争历史,进行了深度挖掘与立体呈现,非常难得。
川东武装斗争是“三驾马车”,但以前更多提及的是川东游击纵队的一部即奉大巫支队,而很少涉及巴北支队和七南支队这两支队伍,特别是纵队司令员赵唯直接领导的主力巴北支队,作战次数最多,牺牲最为惨烈,坚持时间最长,可以说三峡地区这部壮阔的革命斗争史,有三分之二淡出了后人视线。而李乔亚的这两部长篇小说很好地还原了这段历史,以宏大叙事的笔触,完整地展现了川东游击队的整个战斗历程。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磐石》以川东游击纵队司令员赵唯为系列人物主线,再现了彭咏梧、李汝为、谭右铭等革命者为人民解放事业抛洒热血,英勇奋斗的壮丽人生,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对革命信念矢志不渝、坚如磐石的崇高情怀,并突出表现了原川东地区武装斗争“小队伍、大格局”的重大历史意义。
《铁血七曜》描写1947至1949年间,川东游击队领导人刘孟伉按照上级指示,组织、发动、领导七曜山区苦难乡民揭竿而起,武装起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压迫,支援解放战争主战场的悲壮历程;再现了以云阳为中心的川东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富有全国性战略意义的英勇斗争;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听从党的召唤,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大无畏精神。
李乔亚的“红色三部曲”,虽然是以长篇小说的形式,但都是基于历史真实故事而来,在写作之前他曾经用大量的时间深入革命老区挖掘真实素材,这是对革命历史的尊重,小说艺术性的表达,是对历史的鲜活呈现。真实的历史重述,这是作为一名现实主义作家的基本素质。也正因为这样,大家评论这三部小说“很贴近历史的真实,也很贴近当下的审美观和主流价值观”。
看李乔亚的这三部小说,我们不要只注重他对真实历史人物的艺术再现,还有一个方面也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很美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的画卷描绘,艺术感染力很强。如《铁血七曜》人物生活的地区是少数民族乡,一些民族歌曲的挖掘和再现,这是对渝东乃至三峡地区的地方文化予以很好的推介。当然,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活跃在文坛的青年作家李乔亚,正是以他富有三峡风情特色的大量中短篇小说赢得了较大影响。
总之,李乔亚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以严谨的叙史和灵动的演绎风格,为红色书写提供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 首发《重庆日报》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