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亿(中国) > 作协工作 > 正文

无声世界献真情!李燕燕《无声之辩》研讨会在渝举行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罗晓红    日  期:2021年7月14日      

7月13日下午,由重庆市作协主办、重庆文学院承办的李燕燕《无声之辩》研讨会在渝北区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举行。重庆市作协副主席、重庆文学院党支部书记张兵主持研讨会,重庆市作协主席冉冉,《北京文学》月刊社社长兼执行主编杨晓升,《文艺报》原副主编、作家出版社原总编张陵,评论家、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评论家、重庆市作协副主席周晓风,《红岩》杂志社副主编欧阳斌,天津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沈海涛,《无声之辩》责编金晓芸,创评室干部陈梅,作家李燕燕以及重庆第一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等7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无声之辩》的时代意义、社会价值、主题立意、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研讨。

张陵表示,李燕燕是创作成绩非常突出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家,她的《无声之辩》以充满情感的笔调,向我们展开了一个特殊的无声的现实生活——聋哑人的生活世界,呈现了令人沉思深思的思想主题。在他看来,《无声之辩》中的每一个故事,都非常吸引人,主人公唐帅形象,就是在这些生动故事的讲述中渐渐清晰起来,丰满起来,高大起来。在当代报告文学人物形象画廊中,这个人物很鲜见,也很独特。能发现这样的人物,写好这样的人物,是作家深入生活的结果,更是作家思考社会的结果。他直言,报告文学不光要反映国家经济社会的“大事”,也要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小事”。报告文学创作并无大事小事之分,只有写好写坏之分。题材不怕小,只要吃得透,写得好,小题材也能出大思想,也会成为大题材。某种程度上说,写好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塑造普通人形象,从“小事”中折射出国家的“大事”,折射出时代的精神,更能考验一个作家的思想水平和艺术功力。他认为,《无声之辩》就是这样的作品。他坦言,“新时代以来,中国报告文学成绩斐然,佳作迭出,假如要推荐十部优秀作品的话,那么《无声之辩》一定在其中!”

丁晓原认为,《无声之辩》的意义包含了唐帅的个人传奇故事,但远不只是一个人的传奇,它更像是一束明亮的阳光,照进了那曾经的寂然之地,让读者得以走进原本陌生的但却也是活生生的聋哑人的生活世界,谛听到来自众多无声者生活中的种种不一样的“声音”,正可谓是此处无声胜有声。这里的阳光是主人公唐帅身上所葆有的自强进取善良正义的人性之光,是“法律细雨浸润无声世界”所折射出的现代社会的文明之光,也是《无声之辨》这一非虚构作品所独具的价值之光。在他看来,一个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应该更多地宽容、包容、敬重和帮助聋哑人等残疾者弱势群体。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杨晓升详细解析了《无声之辩》的亮点和特色,他认为,《无声之辩》有独特的题材,独特的人物,作者通过深入的采访和扎实的调查,浓墨重彩地展现了唐帅之所以成为“中国唯一的手语律师”的成长过程,同时以大量的实例和细节揭示唐帅对聋哑人的悲悯情怀和英勇无畏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通过唐帅的法律援助经历,揭示出一个鲜为人知的特殊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及人生困境。在他看来,《无声之辩》是一部题材独特,有陌生感和新鲜感并兼具可读性的作品,既塑造了唐帅作为“中国第一个手语律师”的崇高形象和高贵的精神品格,也让读者了解到聋哑人这个“无声世界”特殊群体的生存现状和人生困境,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整部作品扎实流畅,材料丰富翔实,好读好看。他直言,“书里总有一种东西牵着人往前走。”

周晓风就《无声之辩》对于生活的独到发现、作品的诗意和激情对于日常生活的超越,以及非虚构作品写作的阈限和可能等几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李燕燕选择的题材很独特,他表示,同一题材很多人来写,但写出来的效果和影响是不一样的,要看作者是不是有发现的眼睛,是不是有提炼价值和意义的能力。在他看来,李燕燕的《无声之辩》文学视角非常独特,写出了自己的特色。他直言,李燕燕是重庆文坛近年来比较活跃的青年女作家,她对于非虚构文学创作情有独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欧阳斌认为,《无声之辩》在呈现一个真实的公众人物唐帅的同时,也给我们的阅读生活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文学人物唐帅。此唐帅和彼唐帅,在现实逻辑和审美逻辑的交互中,构成了一种文学化、同时也是非虚构的人性和人生景观。对比同时掌握了两种无声语言的主人公“中国唯一的手语律师”唐帅,作家李燕燕的“两种语言”也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于这样的写作也具备了“唯一的”意味,而这也正是一个成熟作家其创作力的试金石。

评论家、长江师范大学教授、文学博士周航因故未能赶到现场,委托陈梅转达了他的评价。他认为,李燕燕的《无声之辩》虽为“无声之辩”,却委实振聋发聩,选题重大而能成唯一。长篇中的人物、故事和主题精神实现了高度的统一,读来波澜起伏而发人深省,是近些年不可多得的报告文学佳作。在他看来,“新闻和政论的聚焦,实现了这部作品主题高度的提升,然而我们还不可忽视的是作者李燕燕的叙事表达能力。无论是肖像描写,还是动作与心理描写,都是极富表现力的,体现出作者较为高超的文字驾驭和文学表现能力。书中大量出现的极为强烈与鲜明的画面感和现场感,一次次地让我们恍若身临其境,唐帅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文学意义上也就获得了成功。”

冉冉在总结发言时表示,作家与自己笔下的人物其实也有一个相互确立,共同见证,共同成长的过程。在本书中,唐帅也与他的服务对象一同成长。残障人士人格的苏醒和完善,尊严的维护,从维护权利到重塑精神,是一项很艰难也很有意义的工作。李燕燕敏锐地感知和把握住了时代的进步,法制的进步,把握住了时代的大势。这开阔的现实视野也来自她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洞悉和发现。在她看来,李燕燕每写一本书都有进步,这跟她的深入思考分不开,跟她的善于观察,悉心表达分不开。体验和表达的全程,李燕燕都是在用身心用情感倾力地投入。她直言,“燕燕是一个敏于行动,勤于改变,进步很快有大抱负的人,这抱负一方面体现在她通过纪实文学的写作,将自己的事业融入了她所书写的具体可感的人民的事业,将生命的意义创造的意义融入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另一方面,她也在不断地滋养锻造和丰富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境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审美品格。在塑造文学新人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创造与能量与之匹配,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她留给我们的宝贵启发。”她希望参会的青年朋友们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像李燕燕一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们,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研讨会上,《无声之辩》作者李燕燕向大家讲述了历时两年采访和创作《无声之辩》的心路历程,同时就自己当年的创作“转型”作了分享,她说,“从2016年在《北京文学》发表《天使PK魔鬼》开始,我就走上了一条探索展现生活六十个面的独特的非虚构创作之路。而《无声之辩》正是这样的创作思路的集中体现。”李燕燕认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应当主动修炼小说散文多方面素养,做一个“多面手”。

据了解,《无声之辩》是作者李燕燕历时近两年,追踪“中国首位手语律师”、CCTV2018年度“法治人物”唐帅的生活轨迹,走访福利厂、律师事务所和城市大街小巷,侧采法院院长、律所合伙人、聋哑学校教师、心理医生等相关社会人士,完整地呈现出“中国首位手语律师”的成长和辩护之路。这是一部题材独特、具有陌生感和新鲜感的非虚构作品,以唐帅富有传奇特点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关注现下聋哑人真实生存状态,以文学的方式向中国近三千万聋哑人伸出援助之手。《无声之辩》于2020年9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文学》同时以“封面头题”形式重点推出该作品。2020年10月9日出版的《光明日报》“期刊看台”栏目推荐了这部作品。该作品被选入中国作协创研部《2020报告文学精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年度报告文学选2020》,入选“2020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为年度五篇优秀报告文学之一。入选“书香重庆十大年度好书”。被评为《北京文学》2020年度“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