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专题 > 民族复兴专栏 > 正文

美丽乡村|余炤:时光的风带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余炤    日  期:2021年7月5日      

 

这些年巴南的乡村旅游,总是以惊艳的方式出场。二圣的天坪山品茗赏花,界石的花木园艺,一品的竹海桑田……初夏的巴南,又一场花的盛宴启动:“绣球为媒·情定石龙”,似乎“全城热恋”模式开启。我在这场盛宴中,来到石龙,在绣球花海里徜徉,人未老,心正热,不觉转入杨氏庄园来。

杨氏庄园即杨氏碉楼群,据说是由清末民初石龙大地主杨丙成修建的庄园,规模宏大,独具匠心。我很震惊,因为搞文旅研究工作,我自认为也见识过不少古建,特别是巴渝地方的碉楼,很多乡村都有遗存的土石碉楼。但是像这样保存完好的碉楼群,还真是第一次见到。怀着对古代建筑文化的敬仰,走近碉楼群,去认识这座“百岁老人”。庄园三面环山,正面是一片宽阔的农田,正符合传统的前畅后靠左右有依傍的风水讲究,可见杨丙成选址建楼是有考究的。

 

眼前这栋碉楼就是整个碉楼群的正楼,从外观看,属于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整体为土石木结构,两楼一底,底楼以条石垒砌,以上为夯筑土墙。门楣、窗额有浮雕图案、彩绘装饰,以蓝色为主。正房门前条石台基,大门为两扇对开木门,近两米高。石库门刻有一联:“清白绍遗微家风宛在,文章绵雅范世泽依然”横批“五福临门”。同时,在上方墙面上,还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和石库门上对联风格完全不同,我寻思着,应该是碉楼群曾经有过别的用途。后者属于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伟人之言,足见碉楼不仅彰显杨氏家族的家风,也记载了另一段历史进程。文字留给人的思考,或许远不止这些。屋顶为单檐悬山式,小青瓦覆顶,草灰泥塑脊,保留了传统建造技艺。正发呆之际,有人打趣说,“你踩着杨丙成的私家花园了。”还说这里曾经有鱼池、荷花池、六角亭。我想象着亭台飞翘,池沼微澜,鱼戏莲叶间的幽静美妙,富裕人家的私宅享受确实不同于当时底层的艰辛谋食。大门为了能够抵挡子弹,还有一层铁板包裹,虽然铁板被卸载了,但上面还保留了一些痕迹。从虚开的一点门缝中,目测大门单扇厚度大致也有15-20厘米。本想推门而入,但门上一把铁锁告诉我,非请莫入。

绕过正楼,进入后面的中庭,方知庄园为四合院布局,在正楼的左方和后方各有一栋,大门紧锁不能进入,但均和正楼一个风格、一样层高,围成了一个中庭内院。正楼后门开着,沿木梯而上,木楼板,穿斗木梁架,里面却是校舍模样,听说是解放后,碉楼被收归公有,改做学校,这样印证了外墙上的八个大字。每个房间的天花板均有浮雕图案、彩绘装饰,为欧式风格,还是以蓝色为主。与这楼体的苍劲一起证明时代更替,历史总是被新的事物取代,又脱离不了原本扎实的根基。其室内看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四面开窗,且窗口呈漏斗型,外小内大,同时在四面墙体上设置的内大外小喇叭状射击孔。每个射击孔都是一块石头中间凿成,有人认为是嵌入墙体的,我猜测还是筑墙时就放进去了,这个设计才真正能体现碉楼的防御功能。在室内射击,无论是通过窗口还是射击孔,坚固厚实的外墙都能有效地保护自己。来到三楼楼梯尽头处,通往一个挑斗,无窗但又像是空中内阳台,地面开有一个篮球大小的圆孔。想象一下,可能就是一个防御设施,当有入侵者从其他地方进入中庭内院后,再想从后门进入楼内,可从上面居高临下射击,避免出现射击死角,形成一道空中防线。

庄园中庭右上角有一座五楼一底的碉楼,相比其它几栋,更像碉楼的样子。楼层高耸,呈矩形,墙体基脚厚实并向上收缩,墙体为夯筑土墙,四面开窗,有多个整石开凿而成的喇叭状射击孔。独立碉楼石库门为整石构筑,上阴刻行书联“护宅龙层层曲抱,临门客步步高升”,横批“四知名范”。据说,在碉楼四周有条石垒砌的深沟蓄水围护,沟上曾建有一座石拱桥,现已不存。最具特色的顶楼西墙外挑木廊道,欧式立柱,形成3个拱形顶,外墙粉饰青砖勾白缝墙皮。这种廊道设计,在平时,可以作为主人休闲使用的阳台,当有入侵者来袭时,就成了广角的抵抗射击位置。碉楼各层天花均有挂马灯的挂钩,天花绘各种图案,浮雕做工细致入微,寓意吉祥的图案还是以蓝色为主。为什么要用蓝色,仅仅就是为了符合欧式建筑特点?会不会杨丙成留过洋?或者说信仰基督教?我百思不得其解。

杨氏碉楼修建用的材料,就地取材的黄土,加入糯米粉、石灰,有的在筑墙时在墙体内还会加入白甲竹、杉木条,四川方言称为“墙筋”,墙体会更坚固,即使子弹打在墙壁上,也仅会留下小小的凹印,这就是保持百年不塌的原因。而且,碉楼中巧妙设置防御工事,简单并有效,其目的还是为了通过碉楼设施,保护自家老小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现在在民间,夯土墙作为一门技艺,因为濒临失传,已经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杨氏庄园保存完好的夯土墙,也算是难得的历史建筑,让我们回首寻找民间智慧时,它就是最好的证人。

 

我的童年在乡间度过,老家几乎都是典型的巴奇民居。而今身居都市,在水泥森林里匆忙,突然置身于这样的庄园,看着熟悉的土墙木门雕镂图案,心底冉冉升腾一缕乡愁。绕着高耸围合的碉楼群转了两圈,思绪起伏。在中国历史上,先是官府才能修建的碉楼这样的防御设施,后来允许地主乡绅等修建。因为夯土墙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老百姓就充分利用这一建造技艺,修筑房屋,成为安身之所。杨氏庄园碉楼群虽在保护杨氏一族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杨家祖先积攒的财富,也是希望万世不衰。杨氏碉楼群修建时,正值中国被列强入侵、丧权辱国、内忧外患的时期,士族大姓只好筑碉自保。靠着几座夯土碉楼就能保证他们家族的平安吗?偌大的国家都被战火烧灼,倾巢之下岂有完卵?谁又能安然躲过那场动乱呢?

回看而今的石龙,而今的巴南,而今的中国城乡,为了保证人民能幸福生活,不断出台惠民政策,不断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从政策和法制各方面保障民生,这才是坚不可摧的无形碉楼!杨氏庄园带着中国乡村走过的斑驳历史风尘,见证着时代的发展,见证着人们从贫瘠走向富裕。民间智慧是可以传承的,一代又一代石龙人不断探索幸福之路。把乡村变成花园,把农舍变成农耕博物馆,接纳休闲的都市人,让他们释放都市的挤压,生活的繁复。石龙,就是回得到乡村,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走出杨氏庄园,再入绣球花海,看着一簇簇艳丽绣球花如同风情万种的美人起舞,看着花海深处一群群青年男女“抛绣球”结情缘,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与绣球花相映泛光,我也脚步轻盈了。转身驻足凝视杨氏庄园的碉楼群,那高挑的楼体,质朴的青瓦屋盖,不就是时光的风带吗?此时,拂面而来的风温润、和煦,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人们欢快的笑声,还有悠悠的草木气息,浸人心脾。

不觉在这风里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