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专题 > 民族复兴专栏 > 正文

百年荣光|郭久麟:我写《袁隆平传》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郭久麟    日  期:2021年6月16日      

听到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也非常悲痛。袁隆平先生不但是我们国家的国宝,还给全世界带去了希望之光,他的去世不光是中国人民的损失,还是全人类的损失。袁隆平院士虽然去世了,但他虽死犹生。他为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01

 

2015年4月10日。

三亚。浩浩荡荡的碧波,飘逸袅娜的椰林,青翠碧绿的田野,高插天际的楼宇……我们驱车来到山下的稻田,弥望中的大片丰收的稻谷,吸引了我的眼球,激起了我的惊叹!

“郭老师,你见过这样的稻谷吗?”旁边传来一个充满了幸福感的声音。

我激动万分地说:“我可是从来没见过这样好的谷穗啊!这是世界上最最高产的稻穗啊!”

同行的人都畅笑起来!

问我话的人,就是享誉中国、蜚声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而我们正站在杂交水稻实验田旁边。看那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稻穗结得密密的,每个穗子都有1 0多厘米长,沉甸甸的,整个稻田,像一片金色的稻穗的海洋,金灿灿,绿艳艳的,太美观,太迷人了。

袁院士精悍瘦长的身板,古铜色的脸庞,两眼炯炯有神,宽阔的额头刻下了岁月的沧桑。他衣着朴素,平易近人,走起路来很有精神,一点不像85岁的老人。

我与西南大学出版社社长米加德、西南大学校友会秘书长龚常智怀着尊敬而兴奋的心情,同袁院士在丰收的杂交水稻实验田旁一起合影。他站在丰收在望的稻田旁,高兴地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曾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长,籽粒像花生米一样大,我和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稻穗下面乘凉……后来我把这个梦称为‘禾下乘凉梦’。1999年,我又做了一次梦。那时我们到云南去验收一块高产田里我们的品种。我们去的头一天,我就做了梦,这次不是一株水稻了,而是梦见一棵大树,哎呀,上面全部结的有花生米那么大的稻谷,那个树好大啊!树冠半径有30—40米,我好兴奋!这是我新的梦想: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把这个梦给人说过,后来我们长沙市芙蓉区政府请人用湘绣精心绘制了大幅画屏《禾下乘凉梦》赠送给我。”

汽车载着我们驰向又一块实验田。车上,袁隆平院士谈兴甚浓。他说:“我的杂交水稻的研究起源于一次偶然发现的特殊的卓然挺立的杂交水稻。这激发了我的灵感,使我看到了杂交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我由此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这一搞就是五十多年。”

听袁隆平谈到灵感,我格外高兴,因为我三十多年前就对灵感特感兴趣,经过多年研究,于1990年出版了《文学创作灵感论》一书。我说:“你的发现,说明灵感太重要了!不管是诗人、作家,也不管是科学家、艺术家,灵感都很重要。”

他说:“是啊,灵感是汗水、经验、追求、智慧,突然在一瞬间受到外物的某种刺激而出现的。它往往会使你豁然醒悟,茅塞顿开!”他兴奋地给我们讲述起灵感在他杂交水稻研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想,我一定要把他的灵感的精彩事例和他的精辟论述补入我的《文学创作灵感论》中,重新修订出版。

他给我们讲:他很喜欢音乐,喜欢拉小提琴,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外国古典音乐,比如舒伯特的《小夜曲》……我一听,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乐曲呀!我于是轻轻地哼起来:

我的歌声穿过深夜,

向你轻轻飞去。

在这静静的小树林里,

爱人我等待你。

没有人来打搅我们,

树梢在耳语……

他也情不自禁地一起哼起来。车厢里,充满了我们的歌声,充满了欢声笑语……

他说,我在重庆读书十一、二年,从小学到初中,以后又在重庆读大学。我喜欢在长江边嘉陵江边游泳,也喜欢说重庆的方言。重庆人最爱带把子,说“老子”。我学一段重庆人的话给你们听,一个重庆崽儿对他爸爸吼道:“老子不是看到你是老子的老子,老子今天不拿起板子捶死你个老子的老子!

他一面说,一面还绘声绘色地表演,一车人笑得前仰后合,笑痛了肚子。

想起他在南繁基地门口等我们时,电视台来了个电话,他接过手机,就在院子里的石梯坎上坐了下来,拿着手机大声地说着。龚常智悄悄对我说:你看,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竟然随意坐在街边梯坎上打电话,硬是没有一点架子,一点傲气呀!这点你一定要写下来!

是的,这就是袁隆平的本色!

回到重庆后,米加德社长送来了十余部有关袁隆平先生的传记,我在阅读这些资料的同时,又到龙门浩小学进行了采访,到西南大学校史展览馆、档案馆、相辉学院校史展览馆查阅了有关资料,并访问了向仲怀、吴明珠院士及袁隆平先生的其他同学、校友刘先齐、陈德久、黄梅、罗信媛等,并到成都采访了林乔等人。同时,我酝酿着传记的写作,对传记的提纲进行了反复思考。


02

 

一个多月后。5月28日。

长沙。国家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办公室。我应约采访袁隆平。他同我握手后,就对我讲:“你昨天送给我的《文学创作灵感论》一书,我很感兴趣。昨晚上就读了臧克家为你写的序言。写得太好了!我让秘书辛业芸把我对灵感的看法打印出来,请你指教。”

辛业芸立即拿出她刚刚打印出的材料送给他,上面摘录了两段袁隆平对灵感的论述。袁隆平接过后,马上在上面签上字:“请郭久麟教授指教。袁隆平2015年5月28日。”然后交给我。袁隆平院士的好学和谦逊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

交谈中,袁隆平又给我谈了他的两个梦。

他说:前年,在印度召开了国际粮食会议,全世界有几十个种子公司出席会议并展出了他们的优秀种子,世界第一流的美国的先锋、拜尔等大公司都参加了会议。但是,经会议鉴定,全世界前三名最高产的水稻种都是我们中国的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七八百公斤。但那还是我们二三流的水稻,今天,我们大面积亩产900公斤、1000公斤的都已经做出来了!我们依然领先全世界。而且我们是绝对的优势!我还在追求高产、更高产!实现“禾下乘凉梦”。这是永恒的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给我颁奖时说:‘祝贺你取得的新成果!希望你再接再厉,再攀高峰!’这是总书记对我的希望和嘱咐!所以,实现亩产一千公斤后,我还要再努力,再攀高峰!我还想实现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现在,全世界有15亿公顷的土地种植水稻,我们已在世界各国推广杂交水稻560公顷,平均每公顷增产2吨左右,每年增产1千多吨稻米。如果全世界有一半种杂交水稻,每公顷增产2吨,每年可增产16亿吨水稻,就可多养活4——5亿人口。这个梦实现了,会为世界和平发挥重大作用!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发挥重大作用!还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多交更多的朋友!并且,还可以给我们国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袁隆平讲到他的母校,他很怀念。他说,博学中学出了两个院士,我和林华宝,我们还是同桌。中大附中出了40多个院士。西南农学院我们年级出了我和吴明珠两位院士。

袁隆平给我讲述了他的父母亲,他的夫人,他的三个儿子;讲述了他在西农时对一位女同学的暗恋,特别详细地讲述了在安江农校时的初恋。讲到他的初恋,袁隆平特别动情,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他说:我们是“爱情的牺牲品”……

我又多次去到他的小院,同他、同他夫人邓则交谈,在汽排球场上,在办公室,同他的儿子交谈。我还亲眼看到他同妻子和两个孩子登上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的气排球比赛的赛场,同职工们一起打排球。他们队还得了冠军。

我采访了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党委书记、副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及袁隆平的同事助手、学生,李必湖、尹华奇、谢长江、周坤炉、全永明、罗闰良、辛业芸、彭继明、李继明、廖伏明、徐秋生、方志辉、杨耀松、戴牛松等,他们热情地给我讲述了很多很多的故事,讲了袁隆平对他们的关心、支持、指导和帮助,讲了他们对杂交水稻研究工作的热爱和贡献。

我乘坐动车,前往怀化职业技术学院采访,在袁隆平学生、助手李必湖的陪同下,到他工作、生活了十九年的安江农校,在他当年的故居徘徊流连……

又到龙门浩小学、到西南大学校史展览馆、档案馆、相辉学院校史展览馆查阅了有关资料,并访问了向仲怀、吴明珠院士及袁隆平先生的其他同学、校友刘先齐、陈德久、黄梅、罗信媛等,并到成都采访了林乔。

6月初起,我开始了《袁隆平传》的写作。六月底,我结束了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课程,辞去了全部教学工作,全力以赴从早到晚地进行写作。我夫人李龙燕给我创造了最好的环境,让我全心全意地投入创作之中。从6月到10月,我一口气写出了40万字的初稿。

 

03

 

2015年10月26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会议室。袁隆平接待来自东南亚的几十名外国记者。他用英语,在电视屏幕上给记者们讲述杂交水稻的历史和今天的成就;然后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他不时地搔着头上稀疏而发白的短发,显得“意态葱茏

第二天上午9时,他再次在办公室接待我。我拿出刚写好的初稿,请他回答我在写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他愉快地讲述着,不时还给我讲一点生活工作中的小秘密——我现在还不能透露的喜事。

然后,我又更多、更深入地采访了他的学生、助手、同事——邓华凤、朱运昌、符习勤、邓启云、邓小林、赵炳然等人;并且还在他的堂弟袁隆怀等带领下,坐高铁经南昌转车到他的家乡江西九江德安县河东乡后田村进行了采访,访问了德安县委副书记,德安县博物馆,访问了他的宗亲族人,了解到袁隆平的家族的有关情况,并游览了袁隆平宗亲在历届袁家山建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袁隆平大道,袁隆平广场,和广场上雕塑的8.2米高的塑像。看到了也亲身感受到了家乡人民对袁隆平的尊重和厚爱。

我还拜访了热情支持袁隆平的前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并专程飞到海南拜望了对袁隆平杂交水稻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陈洪新老同志。

返回重庆后,我对初稿进行了补充修改,把有关章节分别寄给、发给有关同志审阅,请他们给予修改补充后发还给我。然后,我再对全传作了认真修改。

 

04

 

40年来,我虽然写过周恩来、陈毅、罗世文等革命家的传记,写过柯岩、雁翼、张俊彪、梁上泉等著名诗人、作家的长篇传记及画家江碧波、李际科、晏际元,翻译家杨武伦,学者董味甘、黄宗模、黄新渠、杜承南以及一些企业家的中短篇传记和报告文学,但是,写科学家的长篇传记,还是第一次。面对这个新任务,我感到荣幸和兴奋,同时,仍然感到相当的压力。我一面写,一面思索几个问题。

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袁隆平院士的伟大贡献是什么?

首先,他冲破“水稻无杂交优势”的理论束缚,大胆进行杂交水稻研究,从三系到二系,到超级稻,取得了杰出成就,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次,他怀着造福世界人民的博大胸怀,向世界推广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建立了伟大的功勋。第三,他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工作中,不断总结、提升,创立了“杂交水稻学”,在科学上作出了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他使中国一直站在世界水稻研究的最前沿,引领世界杂交水稻科研几十年。成为中国当代最杰出、最伟大的世界级的科学家,对中国人民贡献最大、最实在的科学家。

但是,仅仅认识到这些还不够,我还应该站得更高,想得更深,看得更远,还应该站在科学史、民族史、外交史、民族文化史的高度,来认识袁隆平院士为中华民族所作的贡献。

从科学史的角度看,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光荣的历史,曾经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可是,这一百多年来,我们却落后了!世界上一切重大的发明创造,几乎都没有我们的份!在粮食的生产和科研上,我们也大多数落后于人。只有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和生产上,我们几十年领先世界!以至国际上称杂交水稻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前美国总统顾问、农业部长助理帕尔伯格教授说,东方农业科学的成就,已经超越了它的发源地西方各国。

从我们民族现代史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近百年来,我们却受尽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和欺辱。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步步强大起来,成为世界强国,逐步领先世界。而杂交水稻,就是我们走向世界强国的一个代表,一个象征,一个成功!

从外交史的角度看,世界强国的兴起,往往通过战争来解决,而中国的崛起,则是通过和平的方式,通过竞争,和平共赢的方式来解决。而杂交水稻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体现。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帝国主义对我们输入了多少鸦片、枪炮、灾难,而我们强大起来后,却向世界提供杂交水稻、高铁,送去的是粮食、建设、安全、温馨和友谊!杂交水稻成为我们和平崛起的象征,和平外交的名片,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情怀和博爱的精神。

从文化传统角度看,袁隆平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从一株鹤立鸡群的天然稻株产生灵感,从而矢志投身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五十年的拼搏奋斗,探索创新,不懈创造,一步步攀上科学的高峰,终于成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成为世界一流的大科学家!他身上表现出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敢于创新,勇于探索,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怕失败,不畏艰险,筚路蓝缕,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不就是我们民族的宝贵传统的体现吗?他和同事、学生、助手们在奔赴亚非拉美,向全世界推广杂交水稻的过程中,头顶烈日,脚踏稀泥,反复试种,培育新品种,夺取高产,不也向全世界展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魅力和风采吗!

袁院士为我们大长国威,为我们迎来了荣誉,成为我们引为骄傲自豪的国宝!

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袁隆平先生当时读的是普通高校,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偏僻的农校,可他却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挑战并解决了世界级的难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他取得成就的个人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他取得成就的主观因素是什?促进他取得这些成就的客观原因,或者说,促使他成功的社会的、时代的、外在的因素又是什么?

他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他的家族和父母的遗传基因如何?他从小到大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和熏陶?他的秉赋、人格、性格和气质如何?他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当代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何影响和造就了他?他又给予时代和社会以怎样的推动和影响?他是如何以一粒种子影响世界,造福人类的?

我思考的第三个问题是:我怎样写出一部较以前出版的传记有新意、新看点、新内容,有新的深度和广度的传记?

首先,我想以第二人称的新颖手法,以同袁隆平对话的方式,以讲故事的方法,展现出一个原汁原味的、真实可信的、自然朴实的、可亲可爱的袁隆平的形象;在生动的情节叙述和细节描写中,描绘出一个伟大而质朴、崇高而平凡、聪颖而厚道,为国家和人类作出了那么卓越的贡献却又那么谦逊和蔼、活泼天真、可亲可近的科学家和老农民的形象。

其次,袁院士的传记大多是湖南的同志们写的,而我这部传记是袁院士母校西南大学邀请我写的,而袁院士又在重庆生活了十二年,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基本上是在重庆读的,所以,我尽力采访了袁院士在重庆读书时的同学和校友,比较详尽地写出了他在重庆的学习生活,表现出重庆的高山大川,重庆的人文精神对他的熏陶和教育。

其三,我想多方面、全方位地展现袁院士是如何在偏远的农校独立发现科研项目,并以非凡的眼光、顽强的毅力、睿智的思考,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完成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的研究工作;又怎样在以后近40的艰苦奋斗中,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到超级稻,把杂交水稻研究一步步引向深入,夺得一个又一个新成就,使中国的水稻研究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其四,我想充分表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湖南省各级领导对袁院士的指导、帮助、关心和支持;表现他的助手、学生、同事、下级如何在他的引导和团结下,围绕杂交水稻事业共同拼搏,团结协作,共同为杂交水稻事业的成功呕心沥血;共同奏响了杂交水稻事业的社会主义的协奏曲。为此,我以较大篇幅,以“情深谊长共创辉煌”一章,表现了赵石英、陈洪新等如何支持袁隆平,表现李必湖、罗孝和、周坤炉、邓华凤、邓启云、谢长江、全永明、符习勤、辛业芸、罗闰良、邓小林、徐秋生、廖伏明、彭既明、邓启云、李继明、赵炳然等人如何在他的指导下共同推动杂交水稻事业,以及他们同袁隆平的师生情,战友情;表现方志辉、杨耀松、张昭东、陈毅丹、杨炬等人历尽艰辛,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的跨国奋斗史。

其五,我还想写出他的爱情、婚姻、家庭、子女,展现出他丰满而纯真、博大而细腻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澜。

其六,我以较大篇幅写出他成功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因素。

最后,我希望通过对他的人生经历和感情世界的描写,通过对他和战友们的描写,通过对他的成功原因的挖掘以及笔者的抒情议论和对照描写,提炼出丰富的成功经验和深切的人生体味,以潜移默化地帮助、陶冶和启迪众多的青年学生和全国亿万青少年。我希望本书能够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让更多的人了解袁隆平,了解我们的时代,了解我们的祖国,从而赢得更加幸福和美满的人生。

写作《袁隆平传》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艰难而又神秘的探索之旅,更是一个兴奋而愉悦的过程。我不仅亲自拜会了一位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大师,而且还不时在文字上、在心灵里同我最崇敬的一位伟大的人物进行深入的对话和交流,这是多么光荣而自豪的工作啊!所以,我怀着最大的虔诚和爱心,全身心地投入到神圣的写作之中!我辞掉了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教授职务,放下了四川外国语大学督导听课的工作,每天六点多钟起床,一直写到晚上十一点左右,除了一日三餐和三餐之后的半小时锻炼以及一小时午睡之外,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传记写作上了。虽然没有焚膏继——因为这是一个大工程,我不敢熬夜!确也算得上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了!在传记快完成时,幸运地出现了灵感,写出了《赠袁隆平院士》一诗,表达我对大师的敬佩之情:

卓越稻株激灵感,创新探索五十年。

浩劫磨难步不停,地震台风志弥坚。

华夏大地金浪涌,世界各国美名传。

大师情怀百姓心,禾下乘凉美梦圆。

袁隆平院士也回赠了我一首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科学探秘永无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这两首诗都收入了《袁隆平传》之中。

2016年4月,《袁隆平传》由袁隆平母校——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袁隆平亲自出席《袁隆平传》首发式,并向学生代表赠送《袁隆平传》,我作为传记作者,在会上发言,表达我在传记写作中受到袁隆平先生给予我的心灵的洗礼和人格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