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专题 > 乡村振兴专栏 > 正文

脱贫攻坚专栏|贺恒扬:三上苗乡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贺恒扬    日  期:2021年2月24日      



曾经的文凤村,是一个谁都不愿去、去了再也不想去的山旮旯;现在的文凤村,变成了一个说起就想去、去了不想走、走了还想再去的美丽苗乡。


                                   ——题记      



1


苗乡的天是蓝的,苗乡的日子是甜的。一丝丝白云从苗王山巅飘过,化作一丝丝彩云,万马奔腾般地飘过苗寨的上空,文凤村就坐落在这片彩云之间……


在小学课本里,苗乡、苗寨,充满了浓郁民俗风情,曾是令我非常好奇的地方。后来的日子里,苗家的香甜米酒,盛装少女、古韵山寨,都曾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


然而,2018年春节刚过,当我颠簸六个小时,踏着皑皑白雪,踩着一路泥泞来到一个真正的苗乡时,我震惊了。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我们的定点帮扶点——武隆区后坪乡文凤村。它位于重庆市武隆区东北角,与彭水、丰都两县交界,武隆仙女山就在它的背后,再驱车300多公里即可到达湖南张家界。


一个边界中的边界,是否如沈从文先生在《边城》里描写的那样“虽远,却是一个让人心动的地方”——去之前,我心中充满了期待。在我的想象中,这里应该是满眼青翠,峡谷清泉,绿水环抱,层层梯田,山花烂漫。然而,想象中的那些场景与眼前的一切反差极大:走进后坪乡,一条街道破旧不堪,路坑坑凹凹,乡场镇后面的山上,光秃秃的,甚至连杂草都没有丛生,街道上没有行人,只看见一个杂货店。拐角处墙上挂着“中共后坪乡文凤村支部委员会”的牌子。我看见我们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邱靖杰,就在那个冰冷的办公室里办公,于是,我叫上他一起先去几个农户家走一走。


一位苗家老人住在一间刺鼻难闻的黑屋里,木讷地坐在那里,当我送上慰问金时他仍没有任何反应。后才听说是因为外出务工受了伤,失去了劳动能力。出了他家门又沿着小山坡到了另一位老人家,他热情地迎接我进去,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间四处透风的破旧的小木屋。环顾四周,几乎找不到像样的家当,最值钱的家具就是那台乡里不久前送来的电视机了,可谓家徒四壁。看着老人的脸,再瞧着他空空如也的家,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连忙说“老人家,我们来看看您!”当我双手送上慰问金时,他激动地说,是不是习总书记让送的哦?我说:“是的!是的!”老人家热泪盈眶,颤抖着双手接过了红包。


驱车到了村卫生室,一位老人躺在那里,我关心地问他什么病,他说是严重的风湿病,常年不能走路,不能劳动,也没有收入,成了家里的闲人。


转身到了建卡贫困户何祖华的家里,情况更糟,一家四口,妻子因家里太穷过不下去,丢下丈夫和三个孩子远走他乡,从此杳无音讯。三个孩子还没长大成人,何祖华因照顾孩子不能外出打工,全家没有收入,成了特困户。乡党委书记和村干部介绍了一些村里的情况。我简单统计了一下,2014年建卡贫困户是72289人,贫困发生率21.8%,属市级贫困村。2017年文凤村仍有类似的建卡贫困户3056人,残疾人29人,五保户11人。虽然贫困发生率在下降,但仍没有达到要求。


回来的路上,我几乎没怎么说话。满脑子里都在想乡亲们家里的场景,心想乡亲们太苦了,我们不能让他们再这样苦下去,扶贫之路并非那么简单,尤其是在武隆后坪这种深度贫困地区,我们一定要把精准扶贫的要求落实好,想些办法让他们的日子尽快好起来。




2


翌年秋天的开学季,第二次到文凤村。我特地通知了五个分院检察长一起,让他们也感受一下。


这一次,上山的路加宽了,也平整多了,泥泞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虽然经过了几处正在抢修的塌方路段,但车程还是整整缩短了一个小时。沿途我听说几户建卡贫困户都有了托底:何祖华的孩子开始住读了,他一边顾着家,一边参加公益性劳动,有时还打零工;听说黄世周为了三个孩子也开始养起了鸡;而罗正琼身体原来不太好,养了百多只鸡反而精神多了;张辉珍老人申请了易地扶贫搬迁,很快就要搬到场镇上居住……我们帮扶的中华蜂养殖、老茶山改造等项目也落到了实处。


这一次,我们为文凤村新建便民(游客接待、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捐赠了自筹的500万元资金,希望把文凤村党员群众的新“阵地”赶快建起来。第二天,我又为12个新考上大学的困难家庭发放了助学金,家长们一个个感激不已。我知道,农村学生考上大学非常不容易,即使考上了,学费也是个大问题。因为我有体会,当年为到县城参加升学体检,连五角钱的公交车费都没有。所以,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扶贫,一个家庭光靠孩子外出打工挣钱,永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一家人只要走出一个大学生,离脱贫就不远了。所以,这一次上山,我特意给考上大学的孩子们送点路费,补贴点生活费。为了加强帮扶,我们还增加了扶贫干部,选派一分院二级巡视员刘千武,接过了市委政法委扶贫集团驻乡工作队队长的接力棒,“全市检察机关党员教育实践基地”“法治扶贫工作室”的牌子也挂上了,我还给三分院和武隆检察院的同志特别交代了“‘莎姐’大普法”“公益诉讼”“农民工维权岗”的几件事,其目的就是汇聚检察力量,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服务村里的脱贫攻坚。


我明显感到乡里有朝气、有活力、有生机了。便民(游客接待、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已开工两月余,繁忙的施工现场架起了乡亲们从没有见过的“塔吊”,一间间精品民宿被全新打造出来,乡亲们围着我,拉着我的手,抢着说,天池苗寨马上就要开寨迎客咯!于是,我召集大家在文凤村党支部活动室,一起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强调把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学好用好、把扶贫任务抓实抓细、把扶贫实事做深做实、把扶贫精神学好书好、把扶贫资金用好管好。乡亲们直点头,村支部书记赵俊告诉我,说字字句句都说到了他们的心坎上。


这一次,我心里有数多了,心情也好多了,晚上我和几位分院检察长一起,还有邱书记和党办的同志,去乡场镇那条土街上来回走了好几趟,尽管己有些凉意,但心里却热乎乎的。



3


国庆放假后第二天,我再次踏上去苗乡的路。


这一次,时隔不到一年,却可以说是震撼。


村头已经有了旅游线路,我们在寨门口就下了车。“中国传统古村落”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再前行几步,便是天池苗寨大门。古朴,典雅,干净,整洁,这是我之前没有看到的场景。当穿过风雨走廊时,那些挂在木桩上的牛角、蓑衣、斗篷、撮箕,竟然一下子吸引了我。我抬头望去,井干式吊脚楼,穿斗式实木墙,飞檐,斜面,青瓦,飞檐翘角,青砖黛瓦、古色古香。走进寨内,有石林瑰景,古井瑶池,青苔石阶,蜿蜒曲折的小路曲径通幽,小路两旁一幅幅雕像惟妙惟肖,这些特有的手法记录着苗家人的生活、习俗和传承,也憧憬着苗乡人的美好未来。


乡长告诉我,苗寨建造于晚清时期,是重庆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群之一。这里已被国家住建部和文化委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目录。寨内常年聚居53户村民,过去穷得叮当响,如今变了大样。寨里有五坊五馆——榨油坊、酿油坊、面坊、苗药坊、练歌坊,酒馆、面馆、茶馆、非遗木器馆、火锅馆应有尽有。还有百家宴,万州烤鱼,若配上苗家米酒,再欣赏一曲苗家阿哥阿妹的舞姿,想不醉都难。


沿着寨门小道前行,首先欢迎你的是圆圆的太阳湖,清澈的湖水让你心动。寨子中间就到了乡长说的可以点着篝火载歌载舞的广场。寨子深处是一湾稻田,稻田下面是弯弯的月亮湖。据说,月亮湖是太阳湖的妹妹,如果你想把妹妹娶回家,必须先去拜访哥哥,太阳湖哥哥同意了,才能走进妹妹的月亮湖。寨子上方是红山湖,浇灌着寨子里的一草一木 ;而周围不远,则是尚未开发的世界级地表水冲蚀型天坑群,它正用奇特的“喀斯特”为寨子收藏着阳光雨露;而下方是正在修建的西山水库,很快就会高峡出平湖。左方仰望是苗王山相守,右面远眺是神龟山护佑。一山四湖一坑的美丽景色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画卷,也形成了特有整个苗乡的地理风貌。


苗王山下,红色旅游线路已经打造出来。从寨子驱车两公里,来到后坪坝苏维埃政府史迹展览馆。它讲述的是1928年川东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在武隆区开展武装暴动,点燃星星之火的历史故事。1927年,刘湘在重庆制造了“三·三一”大屠杀惨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在党组织号召下,重庆,武隆,涪陵等地的有识之士和进步青年回到家乡,传播革命思想,策反驻涪士兵,建立农民协会,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暴动,掀起了川东地区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热潮。1930613日,在这里成立了后坪坝苏维埃政府,革命斗争如火如荼。这段历史原来被忽略了,我第二次去调研时提出了建一个纪念馆的建议,乡里很重视,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并进行深入的考察,还争取了重庆红岩联线的支持,在原川东游击队员经常路过的山间小道旁还原了这段历史,而且下一步打算在挖掘上提档升级,这不仅增加了一个游客好去处,也成为了红色教育基地。如今,这里游客络绎不绝,机关党员和中小学生们把这里作为了红色教学课堂。


走出展馆,斜上半里,有了观景台。放眼望去,文凤村尽收眼底,一卷“幸福后坪、云上苗寨”的美丽画卷,在初冬微雨中舒展而开。一览无余的空间不仅在时光的坐标里绽放着光华,而且在蓝天的映衬下释放出诗和远方的梦幻。高耸云端的苗王峰俯视群山、金戈铁马、气贯长虹;神龟山脊隆起的山峦,象征着祖先用勤劳、质朴和勇敢画出的波形。我知道,众多知名作家诗人、摄影家、书法家已经来到这里“打卡”,而且还把他们的创作基地挂在了这个离地很近、离天也很近的地方,这又为苗乡增加了腾飞的力量。


上天的恩赐固然重要,然而后天的努力还是关键,过去的穷山恶水成了如今的青山碧水,过去的不毛之地建起了蜂蜜园,过去的荒山变成了茶场,过去的山货再也不会烂在地头。如今包装精美的蜂蜜、绿茶、山珍,都摆上了游客服务中心的电商货架……


我深吸一口气,居然是甜的。苗家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财富,摆脱了贫困。如今,他们有米,有面,有吃,有住,有歌声。游客的欢声笑语,孩子们的朗朗书声,奏响了寨里特有的大合唱。苗寨小课堂、法治小广场上的龙门阵“热”起来了……文惠苗乡、法润古寨,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面貌,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绽放出异彩。


2020年1010日上午8点,我们来到了后坪乡小学,看孩子们的宿舍、食堂和图书馆,为他们送去书籍、牛奶、和手套。在教室里,孩子们唱起了《少年先锋队队歌》,他们稚嫩悦耳的歌声,让我仿佛回到了三十年前,回到了那个小山村——当时还是代课老师的我,晚上点着煤油灯给孩子们批改作业的场景……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告诉孩子们“要做守法的小公民、做用法的小能手、做传播法治的‘小喇叭’,为美丽的苗乡保驾护航!”那天,文凤村新考上大学和研究生的16个困难家庭再一次领到了检察爱心助学金……


上午10点,文凤村新落成的村级阵地——便民(公共文化、游客接待)服务中心二楼的多功能会议室,格外温馨、其乐融融。重庆市检察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暨脱贫攻坚现场会举行,高检院张雪樵副检察长亲自出席,他给乡亲们送来了问候和祝福,为文凤村脱贫攻坚成果点赞……


回想四年前,邱靖杰刚到文凤村时,场镇的土街都格外冷清,连一家像样的商店都没有;三年前,叶兴灿加入到驻村扶贫时,乡亲们都还在开玩笑说,后坪乡大街上能见到的人都是扶贫队员;两年前,刘千武同志加入到后坪扶贫时,第一感觉就是,文凤村每天都发生着变化。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现在,市级贫困村蝶变成了小康示范村,文凤村获评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红色村组织振兴试点”、重庆市“十大文旅地标”“十大美丽村庄”,前不久,国务院扶贫办又确定天池苗寨为首批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文旅融合效应显现,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游客来了,山货火了,天池苗寨自20199月开寨以来,接待游客4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600多万元……


从春天走到金秋、走到隆冬,三上苗乡,我看到,“化茧为蝶”的文凤村正朝着乡村振兴新目标阔步前行。我为乡亲们摆脱贫困感动、为扶贫干部感动、为孩子们茁壮成长感动。


“云上苗寨、幸福后坪”已成了一张亮丽的名片。后坪乡文凤村生动地践行了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从这个缩影,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的扶贫和脱贫攻坚战,是人类历史上以最短时间让一个最大群体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一场伟大革命和史诗性战斗。


乡村振兴的春天又来了。我的耳旁不由得响起了那润心的山歌——曾世红老人唱着“红军颂”、潘学舟刘远银夫妇唱着“苗家山寨好热闹”,还有天池苗寨作坊里那幅乌江船工画喊出的震天的号子声,和那位身在外乡的武隆籍音乐人专门为家乡创作的《云上苗寨》……


元旦节前夜,机关党办的同志把凝聚着诗人、作家、摄影家、书法家辛勤汗水的图册《云上苗乡》送到了我手里,当我翻开它时,我从文艺家们讲述的故事和记录的感动中再一次受到教育。一如诗人所写:


太阳照亮了山坳

春风吹暖了苗寨

日子振作了精神

阳光沐浴了贫困

勤劳酿造了甜蜜

小康舞动了喜悦


于是,春节前夕,重庆市检察院机关党委专门组织了“苗乡新春行、文凤看小康”党建活动。我又一次从机关党办同志那里得知见闻:


乡村公路箍了彩带

红军步道铺到天外

文凤乡亲脱贫故事

有一大箩筐可以晒

何祖华潘杰罗元发

已在人民日报登载


春天又来了,我深信,文凤村的天会更蓝,文凤村的日子会更甜,我期待着以一个游客的身份再上苗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