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郭凤英:青春从乡情中走来

——毛朝建散文集《豌豆花开》序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郭凤英    日  期:2020年12月4日     

 

人的记忆是个很奇怪的现象,那些留在过去的点点滴滴,经过时间的筛选或是提炼,留下的都是难以忘记的点点滴滴,那些或美好或丑陋或欢乐或悲伤的过往,以不同的程度和方式刻印在人的记忆中,随着人的年岁增长以及阅历的丰富,他们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当到了一定年岁的时候,如果回忆不起某人某事某个片段抑或某个曾经去过的地方,轻者会抱憾许久,严重者会烦恼乃至痛苦。

在所有的记忆中,“儿时”和“青春”是最美好最难以忘怀的,不管在成年后是发达还是落魄,是成功还是失败,“青春”之前的记忆都那么美好,就算是曾经穷困潦倒的日子,也透着丝丝甜蜜,缕缕幸福,随时忆起,随时回味无穷。许多人甚至沉湎其中,试图以此疗治在为养家糊口的生活奔忙中形成的伤口,熨贴那颗饱经风霜的心。大多数人的这种记忆,又停留在故乡,故乡又多在乡村,由此可见,留在人们记忆里的,还是纯真年代的那份情感。毛朝建散文集《豌豆花开》便很好地诠释了这份“青春从乡情中走来”的纯真情感。

毛朝建从教数十载,用他的话说,此生未曾离开过泥土的滋养,也未曾忘怀过乡情的滋润,他扎根于三尺讲台数十载,将一茬又一茬乡村的孩童带进知识的殿堂,将自身对生我养我这片土地的情感传递到孩子们身上,再通过他们带到远方。《豌豆花开》收录的46篇散文作品中,几乎每篇都立足于对乡情的描述,虽然鲜见他与学生之间共同生活的痕迹,但他从自身挖掘出来的从“孩提时代”到“青春时代”,再到“成人时代”的成长经历,以及那些酸甜苦辣麻所留下的印记,都让我们对毛朝建由衷敬佩,因为他用朴实、庄重、清新、灵动的文字,记录了一代人青少年时代的平实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乡情和亲情。

毛朝建在幼年时,因为父亲买回的一本连环画《两颗手榴弹》而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和姐姐一起上学》中,提到他骄傲地讲述这个故事从而引起全校师生注意的往事,因为父亲在给他讲述这个故事时是一页一页地讲,讲完后必须翻一页,因此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也会说“翻一页”。毛朝建重复讲述这个故事,如约定俗成一般也丢不下“翻一页”这个梗,一个天真孩童的声音并没有完全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让读者如闻其声,这种童趣的细节描述,非常打动人心,能勾起读者心海深处的童年记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耕种离不开耕牛,某家若是养了一头牛,在村里也算是很了不起的人家,因为自家的田耕完后,还可以帮其他村民耕田赚取一些辛苦费补贴家用。《吃饭要知牛辛苦》里,毛朝建讲述他割牛草的趣事。那年月,小伙伴们在一起疯玩,却不能像现在的孩子这般随心所欲,那时候玩归玩,活儿还必须干,帮家里割猪草割牛草就是孩子们常干而且必须干的活路。因为贪玩割不满背篓,于是,年幼的毛朝建用几根黄荆棍撑在背篓下半截,再将割好的草放在背篓上半截,这样看起来就是满满的一背篓牛草。这样的小聪明耍过多次,心中为未被发现而窃喜,继而胆子更大了。但后来被母亲发现了。母亲没有责备他,那一次母亲半夜外出割草的情景,给毛朝建小小的心灵极大的震撼。用母亲的话说,牛要耕田已是十分辛苦,若不给它吃饱,怎么对得起它呢?我想,母亲在夜里割草的清瘦身影,一定在毛朝建童年时代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在悔恨中成长,勤劳深深植根于心灵,在成年后,他将这种勤劳品质融入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理想信念,想来母亲的潜移默化,应该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豌豆开花吊下崖,不要媒人你自己来;豌豆开花扁又扁,不要媒人你自己选……”这首童谣出现在《豌豆花开》这篇作品中,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边哼唱着这首童谣,一边给在重庆农业机械校读书的父亲做棉鞋。这幅画面,一直定格在作者童年的记忆之中。这是那个年代平凡家庭的缩影。煤油灯很昏暗,却照亮无数人家平淡宁静的生活,母亲在灯下做鞋、缝补衣服,成为人们记忆中的典型画面,朴实的母亲形象能勾起每个人的回忆。毛朝建兄妹好几个,父母养育他们着实不易,就像一管豌豆荚,薄薄的夹片里养育着饱满的豌豆,一颗颗的,那么圆,那么可爱,他们每天看不见的成长,都倾注着父母无私的爱。这篇文章是毛朝建家几十年风雨历程的缩影,从父亲在机械校读书、工作,与母亲一起养育几个孩子,到父亲过世后,母亲伏在父亲灵柩上不肯撒手,一边哭一边数数落落地唱着这首童谣,让人禁不住心酸心涩。那个年代的父母简单纯粹的爱情跃然纸上,让人禁不住有荡气回肠之感。毛朝建用这篇作品的标题作为书名,可见这个记忆在他心海深处有多么波涛汹涌,难以忘怀。

莎士比亚说:“让我们不要用过去的哀愁拖累我们的记忆。”歌德说:“回忆和希望,是世间最美的调味品。”可见,美好的记忆是能净化灵魂的,也能让走偏的路回到正轨。每个人的一生需要很多经历,点点滴滴,汇聚成河,人生才足够丰富多彩,耀眼生辉。人的情感也是复杂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需要理智,这和种庄稼一样,多余的秧苗一定要拔掉,才能保证庄稼长势好,继而才能收成好。这一段情感经历,这份美好过往,相信很多人都有过,但像毛朝建这样将之纳入出版书目里,却不多见。莎士比亚和歌德关于记忆的名言,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保留美好的回忆能增加我们生活的质量,能让这个生命具有正能量。

我们总说,作家是需要有情怀的,不管是大情怀还是小情怀,只有心有情怀的人,才能赋予笔下人事鲜活的灵魂。作家的使命就是将感知的人事用艺术的手法描绘出来,如果只是简单的描写,那也只是漂浮的,就像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不知根在何处。《采风札记——肿瘤科印象》中,作者记录了一个年轻的科室里发生的故事。这个科室的医护人员平均年龄30岁,他们对待病患的热情周到,细致服务,令病患感动,也令作者感动,让读者也不能不紧随这些文字,去解读这个科室医护人员的职业操守。文中特别提到的“小伙子”患肝癌晚期,对生活已经绝望,经过医护人员耐心的安抚和沟通,小伙子“重新燃起求生的火焰”,于是,“他每天都把自己的想法和对护理人员的感激写在纸上”,尽管他之后仍然不幸离世,但在生命的最后时段得到了医护人员的呵护,带走的也是人生的美好。毛朝建摘取这个片段,讴歌白衣天使的高尚情操,赞美生命的伟大以及对生命的敬畏,这是他一以贯之的乡情使然。任何一种美好情感,都是深深植根于土地的,毛朝建用细腻的笔触,将医护人员与病患的情感相连植入丰厚大地,因而能散发出泥土的芳香,也是生命的芳香。

毛朝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人,童年的困苦磨炼了他坚韧的个性,淳朴的乡情又滋养出他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情怀,多年来笔耕不辍,文字如涓涓细流,在他人生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他的文字源于老家那个朴素的村子,流淌在他数十年执教生涯中,无论是回忆《童年的水磨坊》《老屋的变迁》《故乡的老荫茶》,还是《中秋打糍粑》《正月十四炸“蝗虫”》《一双新棉鞋》,他从“个人”的视野扩展到“大众”视野,也就是走出了“小我”的局限,走进了《秀山援教行》《相伴扶贫路》《初心不改杏坛情》,体现出作者关注现实的良好创作素养。这是一个作家的修炼过程,也是必然过程。

《豌豆花开》里记录的往事,许多都似曾相识,这应该是很多人的童年缩影,青春记忆,是那个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乡村记事。一棵春芽,一个磨坊,一双棉鞋,一片茶叶,一头牛,一盏灯,等等,都是许多人生命里留过影、刻过痕的事物,这种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从乡情里走出来的青春年少时光,会伴随人的一生,在生活不易的时刻,每每回忆起来,定能如一缕温润的熏香,抚慰疲惫的心灵。

欣闻毛朝建散文集《豌豆花开》即将出版,笔者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为这部散文集问世表示祝贺,希望他笔耕不辍,期待他佳作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