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专题 > 乡村振兴专栏 > 正文

脱贫攻坚专栏|糜建国:家住十三寨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糜建国    日  期:2020年12月21日      

 

 

距黔江城区44公里,紧邻享誉全国的小南海景区,有两山夹一沟处,被当地人称为板夹溪。沿板夹溪逆流而上到达溪流发源地鸡公山脚,这里保存着中国目前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土家吊脚楼群。土家人在此逐水而居,聚族面寨,形成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土家民居群落,这便是十三寨——黔江区新建村。近年来,该村依托以土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土家十三寨4A景区,突出“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民俗文化”融合发展,打好四张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取得良好成效,获得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高高的大白岩山下,一条双生谷河蜿蜒而去……

所谓双生谷,其实是一条河。顾名思义,就是当地村民生了很多个双胞胎,据说是喝了寨里那口井水的原因。井是老井,如一位老人一样,静静地在那里奉献上百年了。而让任明祥、许丙秀两口子没明白的是,同样是吃这口井里的水长大的,别人家都生双胞胎,自己却生了一个智障儿子。

不过,那是2001年1月的事情,离今已是19个年头了。

刚刚接到儿子任伟来的电话,在儿子的吞吞吐吐中,任明祥终于听清楚了:昨天发工资了,言语中不乏兴奋。挂了电话的任明祥,情不自禁地,眼泪跟着唰唰地流淌下来,这可是儿子第一份靠自己双手挣来的工资啊。

家住板夹溪十三寨的任明祥是2013年的建卡贫困户。

十三寨位于武陵山深处的黔江小南海镇,任明祥就住在瓦房寨,新建村四组。

双生谷河畔,居住的就是瓦房寨人家。

在任明祥家大门上,贴着的黔江区脱贫攻坚明白卡上,写着“因残致贫”。这个残,就是儿子的智障。其实,任明祥也是一个老病号,胃病在十多年前就缠住他,在外地打工的时候,一痛起来,就没有办法做事。

“前些年,四处借钱,带着智障的儿子,到处求医看病。最后竟没人愿意借给我们了。好几次,妻子都哭着要去寻短见……”往事不堪回首,想起那些绝望的日子,大山里这位满脸沧桑的汉子语气变得沉重起来。尽管任明祥会木工活,有手艺在身,人也吃得苦,跑了上海、江苏、贵州、重庆,但收入仍然无法支撑家庭的各项开支,更不敢奢望还能医治自己的老胃病,身心的痛苦,只有默默地承受着。

命运发生改变,是在2013年建卡之后。

2014年,在区里残联安排下,智障儿子进入了黔江特殊教育学校上学;

2015年,妻子许丙秀通过政府安排,招聘到了黔江区邮电局上班,在食堂里洗菜煮饭打扫卫生,一周休息两天,每个月收入接近2000元;

2016年,村里来了政策,任明祥得到一个公益岗位,负责学堂寨、熊家寨、瓦屋寨、女儿寨、摆手寨的环境卫生,每个月补贴990元;寨子里搞风貌改造,闲暇之余,任明祥去打零工,一天能挣到300元;还享受了金融扶助贷款5万元,三年无息。贷款后,任明祥购买了两头小黄牛。

说到喂牛,任明祥还有一段故事。

在任明祥心里,马不吃夜草不肥,担心牛吃不饱,在手机上,任明祥把闹钟调上,一到深更半夜,任明祥就爬起来添草。有几次,手机突然不闹了,任明祥干脆把床铺移到吊脚楼下的牛圈里,睡在牛的旁边。有村民就拿这个开刷他:“任明祥,听说你昨晚和你家那头大黄牛睡的一个铺?”“是啊,和大黄牛睡的!”老实的任明祥不知道是坑,实实在在的回答道。“可你家的老黄牛是公的,不是母的啊!”一听这话,任明祥才反应过来。

白天,在打扫完寨子里的卫生后,任明祥把两头黄牛散放在山坡上吃草,自己就割草。夕阳西下,游客们看见吃得胀鼓鼓的两头牛,一前一后往寨口走来;背后的任明祥背着冒梭梭的一背篼青草,像座大山蹒跚地走在霞光里……

从寨子出来到石会镇那条公路上,平时车少,坡山的芭茅花莽莽苍苍,疯狂地生长,把公路都遮住了。村里安排村民去割,每天补助60元,很多人不愿去,任明祥一听,爽快地答应了。他心里乐着呢,顺便割了牛草不说,还挣了钱。所以,一到秋冬,村里都安排任明祥去割坡。

在任明祥精心喂养下,两头牛也疯长,体肥膘厚,年底杀了后,不用挑到镇上去卖,寨子里的几家农家乐一下就分了,光一头牛,就能够赚到一万多元。

在2016年底,任明祥主动上交了脱贫申请书。

虽说脱了贫,但智障的儿子如何自理,依旧是任明祥两口子心里的痛。

终于,在今年初,疫情过去后,又是通过残联的关系,毕业后的儿子经过两次考核,被分配到重庆市一家科技公司上班,这不,终于领到了工资,儿子忍不住高兴,给任明祥打电话来了。多年来,压在心上的一块大石头终于掀开。

天空中下着小雨,烟雾在山岩上缥缈,仙境一般……

可能是有些兴奋,昨晚整整一晚,任明祥都没有睡好。

胃痛的他几次都差点晕过去,想到儿子终于有了工作,任明祥下定决心,今天一定要去医院检查。天还没亮,把家头喂猪喂牛的事交代给邻居后,给嫁在附近唐莲村的女儿任素梅去了一个电话,叫这几天帮忙料理家头,就坐上了去黔江的第一趟班车。

让任明祥没有想到的是,一大早来到武黔医院,从挂号签字到做手术,一站式就搞定了。午后,天已经放晴,阳光透过病房的窗户照射进来,病房内显得温暖、祥和一片。两周后,出院办理手续时,5321.6元的费用,任明祥只付了532.16元。走出医院的任明祥,想到病终于治好,来了精气神,大踏步向车站走去,他还想着家里两头大黄牛呢……

 

 

出得瓦屋寨,沿着铺满沥青、平整的209省道继续前行约一公里,只见前面寨口一根木柱上,悬挂着一张广告牌,上面写着:摆手寨,欢迎您!

进入摆手寨,不到五百米,对面开阔的阶沿上,摆满了五张宽大的八仙桌。

八仙桌擦拭得干干净净,幽幽地泛着温暖的黄光。旁边静静地搁着一张黑色电动轮椅,也擦拭得干干净净,手把经过无数次的摩挲,显得光滑而充满灵性……

这是一栋两层楼高,飞檐翘角、四面走廊环绕,具有十足土家风情的“九柱跑马天”木屋吊脚楼。午后阳光越过对面山峦投射过来,刚好照在大门正上方的木匾上,“鑫婷客栈”四个黑色大字显得遒劲有力。从东边数过来,大大方方,整整三间。如此漂亮的小楼,谁也想不到主人家庞友余——也就是轮椅的主人,竟然是二级伤残,当年的建卡贫困户。

和所有山里汉子一样,除了一脸黝黑、质朴外,已满四十八岁的庞友余,国字脸上更多了一份沉稳和刚毅。

2008年之前,在太平洋、大西洋等海洋深处潜水捕鱼的庞友余,有两个上小学的乖巧女儿,一位贤惠的妻子,家庭幸福,其乐融融。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如狂风骤雨生生折断竹竿,一场灭顶之灾,在2008年那个夏天突然而至。

和往常一样,庞友余检查好装置,和伙伴们陆续下水,在深水区完成长时间捕鱼,刚露出水面,庞友余突然感觉胸口隐隐作痛,双脚麻木,没有一点知觉。同时,头晕,恶心。多年的潜水经验告诉他,肯定是刚才出水时,速度太快,体内带压了,而且,还氧气中毒了。在队友帮助下,庞友余迅速赶到海上部队,通过打营养针,再次下海排压,一天十个小时,后连续排了一个月,依旧没有效果。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病情更加严重了。

从此,妻子胡艮树,拖着一口箱子,推着一把轮椅,开始了求医之路。重庆、北京、天津、上海,都留下了夫妻俩疲惫的身影。通过各大医院的检查,确诊为双股骨坏死,目前在国内暂时还没有比较先进的治疗方法,除非更换股骨头,但就算要治疗,也要天价。

彭友余绝望了,不得不回到老家,起床睡觉,全靠妻子抱上抱下。从2008年到2010年,整整两年时间,彭友余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亲戚朋友的看望。暗地里,妻子胡艮树叶也以泪洗面,悲哀如厚厚的乌云笼罩在整个家庭中。

2013年春节,一阵乡村旅游振兴的春风吹过十三寨,也吹到了摆手寨。

春风,拽着人们奔跑,也把庞友余从轮椅上拽了起来。

看见寨子里一天天游客多了起来,周围邻居陆陆续续都搞起了农家乐,原本做得一手好菜的胡艮树和丈夫商量,也来搞农家乐。但搞农家乐,要装修房间、改造厨房、改造厕所,原本看病都欠了不少钱,这些钱从哪里来呢?

扶贫先扶志,看见他们夫妻俩都愿意干,政府当然支持。政府帮贴一部分,夫妻俩向亲戚东挪西借一部分,2015年国庆,鑫婷客栈终于开张了。

由于夫妻俩勤劳,实诚,在菜品上、质量上、味道上、服务上严格把关,重庆城里的客人来了,接着湖南的、河南的、台湾的游客也来了。

生意逐渐好起来,一批荣誉和奖励接踵而来:

2015年获得黔江区乡村旅游定点单位,奖励3000元;

2016获得黔江区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奖励5000元;

2017年获得黔江区年度最美乡村酒店/乡村木民宿,奖励10000元;

生活有了盼头,夫妻俩一咬牙,再向亲戚朋友借了十几万,把剩下的房间和厕所全部改造了,如今,鑫婷客栈总共就有了十八个房间,除了平时接待游客收入外,光这个夏天,鑫婷客栈就接待了十多对来自各个地方避暑的夫妻,这样下来,一年总收入达到了十万元左右。

遇上国庆节等节假日,忙不过来,庞友余便娴熟地驾驶着电动轮椅,接单、收钱,帮游客倒茶递东西,游客大加称赞:轮椅上优秀的服务员;在2017年底,利用农家乐淡季的时候,庞友余还去考了C5残疾人驾照,叫大女儿庞婷贷款买了一辆小轿车,经过改装,平时出去买菜,接客人、送客人,就开小轿车,生活一下子方便了。庞友余从轮椅上“站”了起来!

二女儿彭姣从旅游学校毕业后,也考了导游证,带起了团队。

近水楼台先得月,昨晚接到女儿电话,今天北京要来六桌客人,点名要吃十三碗。一大早,庞友余开车去了小南海镇,购买了蔬菜,看见女儿带着客人们从中巴车上陆陆续续下来,逶迤地向客栈走过来,庞友余启动电动轮椅,赶紧迎接上去。游客们走过来,八仙桌上,果然摆好了十三大碗:有石磨豆花,酸菜米汤,土家三香,苕粉炒腊肉,梅菜扣肉,酸渣肉,南海小鱼,渣海椒炒米豆腐,腊肉家常土豆片,神豆腐,鸭角板野菜,南瓜鱼,茴香粑粑。

没吃过这些菜的游客们,个个大呼小叫,纷纷拍照,发朋友圈……

 

 

幺妹儿我住在十三寨,

隔山那个隔水嘛又隔崖。

树上那个喜鹊儿,

是喳喳叫啊,

蝴蝶那个双双落花台……

在鑫婷客栈吃完晚饭出来,沿着公路上行不到一公里,前面就响起了歌声,一听,竟然是这两年红遍大江南北的《幺妹家住十三寨》;同时,对面半山腰上的几个大字豁然出现在眼前:山歌发源地。走近一看,在对歌长廊的坝子里,一位穿着红色兰普卡的汉子正领着十二个土家幺妹唱得正欢。坝子中间,堆码起了一大堆柴块。原来,今天周六,密基卡民俗文化团要搞篝火晚会,对山歌,跳民俗舞。

夜色漫上来,在“咚咚咚”的锣鼓声中,红红的篝火燃烧起来,游客跟着跳起来……

这里就是十三寨的何家寨,山歌发源地。之所以叫山歌发源地,是因为何家寨住着非遗山歌传承人田桂香,如今田桂香年纪偏大,在收了弟子后,就已经不再唱山歌了。这个弟子,就是领唱的汉子——密基卡团长何福。

何福是田桂香的亲侄子。小时候的何福天资聪颖,生得一副好嗓子,正式收为弟子后,田桂香就把自己会唱的山歌全部教给了他。在这之前,会表演和会唱山歌的何福一直在上海等地打工,微薄的收入勉强能够维持家计。在2015春节,从外地回到十三寨的何福,却得到妻子的一纸绝情离婚书,当时两个孩子还在上小学,为了照顾孩子,无奈之下,何福只有滞留在家中,打工收入被切断了;偏偏祸不单行,同年五月份肠炎发作,前后动了三次手术,命是保住了,但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了外债,眼看着孩子上学也成了问题。从此,这位山里的汉子,陷入了深深绝望之中……

让何福重新振作起来,是在2016年村里给他建档立卡,被评为贫困户。

一直还想出去挣钱的何福,看见游客越来越多,而自己又会唱山歌,打消了再出去打工的念头,在政府的支持下,于2017年成立了重庆密基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地点就设置在二婶田桂香楼下的一间屋内。

公司挂牌了,但人员呢?在田桂香的建议下,何福开始招聘贫困户,对他们做思想工作,借助旅游业的东风,打伙挣钱,一起脱贫。何福要求成员们每天晚上八点准时到场,十一点结束,教唱歌、编排舞蹈,统一服装,整整训练了三个多月,到2017年底,班子已经像模像样。为了鼓励何福他们早日开业,政府购买了一套音响设备,同时,要求每周演出一次,一个月给团队4000元,团队共计13名成员,这样每个队员每个月能够拿到300多元。

有了第一份收入,何福有了信心,队员们也有了信心。

在2018年开年后,正式摆开场子,表演起来。

团队从开始的对歌跳舞几个单一节目,发展到土家薅草锣鼓、土家摆手舞、土家年宵舞,再到后来的土家农耕文化:犁田、插秧、挖土、挑水,到现在在歌舞中穿插土家民歌、后坝山歌、小南海渔歌、黔江新编六口茶等进去,每个节目都具有浓郁的土家特色,又显得丰富、饱满,每次演出,像一台大戏,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们大呼过瘾。

游客满意了,口碑好了,一传十,十传百,效益就跟着来了。

很多旅行团来了之后,都主动要求表演,除开周六演出外,平时一场表演,收取1500元演出费;遇上端午、中秋、国庆节这样的大假,一天还要演出两场。

另外,何福还带领团队到黔江、濯水、小南海等地演出,在政府的牵头下,甚至还参加了黔江区“三区”人才文化服务交流活动、黔江区文化景区2020年送戏下乡等活动,这样的外出表演,一人一天能够挣到100元 。

除了表演的收入外,何福还申请到做坝子清洁卫生的公益性岗位;

2018年,政府帮助两万块,何福把自己家的五间房子装修出来作为民宿;

2019年,不仅何福脱了贫,密基卡所有的贫困户,都跟着脱贫了。

更让何福没有想到的是,民俗文化团给何福带来了财源,还带来了爱情。

2019年底,一位女游客慕名来到十三寨和何福对歌,两人一见倾心,和何福成了婚。如今,妻子也加入了团队,一起表演。

没有演出的时候,夫妻俩就在鬼推磨景点处摆了一个小摊,卖绿豆粉,卖烧烤。山歌唱得响响亮亮,如今小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

当第二天满载游客的大巴缓缓驶出寨口,后面歌声响了起来,把意犹未尽的游客们感动得“稀里哗啦”,他们相互挥手致意,恋恋不舍:

送客呀送到啊大门口哎,

拉住啊贵客呀不松手,

我家呀没有啊好招待哟,

盛情难把贵客留;

送客呀送到啊寨子口哎,

再向啊贵客呀挥挥手,

来年呐春暖呐花开时哟,

再盼贵客来做客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