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专题 > 乡村振兴专栏 > 正文

脱贫攻坚专栏|黄家骢:甩脱贫困的山乡花园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黄家骢    日  期:2020年9月7日      

那一天,雨一直淅淅沥沥下着。

去巴南二圣镇的采访计划,让大雨冲了个稀里哗啦。改期吧,镇里迎接我们的计划没改,答应了的事情,下刀子也不能爽约呀,何况只是淋点雨水……

于是一群散文作家还是决定冒雨前行。

果然,镇党委副书记张东篱和集体村、巴山村的领导都在等着我们。

巴山村位于明月山南麓。从山脚下的村子望去,明月山一直在雨雾中若隐若现。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张新强,开口没两句便暴露了他的北方口音。原来他并不是本地人,这个学法律的年轻人2018年1月从检察院转到区纪委监委工作,8月份便被派到巴山村负责脱贫攻坚。一个副处级干部被下派驻村,与村民同吃同住,而且下了“硬指标”,可见当地对脱贫攻坚的重视程度。

张新强也不负众望,整天“泡”在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短短一年时间,巴山村的最后一个贫困户蒋志华一家便于2019年底脱贫,圆满完成了这个村21户58人脱贫退出的攻坚任务。

巴山村另一位带头人、村党委书记刘观良却是土生土长,说起村里的情况如数家珍:在这片幅员面积1214.24公顷的土地上,主导产业占地8400余亩,其中茶园3000亩、花木500亩、樱桃700亩……但是这些“长”在丘陵山地上的“土”,以前却是零敲碎打分成了十几万块,大部分被抛荒了很多年。

土地的“集转”是脱贫的关键。“说白了,就是把土地收拢来,经过改造和统一规划,再重新分出去。”刘观良说,这可不是“一转了事、一包了事”那么撇脱。他们要苦心做到的,是对小块土地连片改造,适应“规模化”经营和“规范化”管理,这就必须打破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改变农民沿袭了多年的思维观念……仅此要走进多少家农户,付出多少艰巨的努力,磨皮多少嘴皮子,可想而知。

这块硬骨头最终还是啃下来了。8000多亩整理好的土地又做了新的规划:3000多亩种桃李,1800亩种柑橘,1200亩建生态鱼池、1100亩种乌皮樱桃……

接下来的事情,他们没有简单的“一刀切”,而是采取“公司+农户”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方式,那就是“有耕种能力的可以自行耕种,没有管护能力的委托专业合作社代管”。这样做的好处是,企业没有了土地承包费用的压力,农户继续享有生产经营自主权,也就是享有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权、分配权、收益权、经营权。于是,一代新型农民成为新的经营主体,随着新经济组织、新经济模式的诞生而出现在明月山下。

刘观良说,目前巴山村村民人均年收入16000余元,可能不算高,但潜力还很大,前景看好。而以前贫瘠的山村,如今与邻村共享“山堡+田园+山堡+鱼塘”的风景地貌,青山绿水一路绵延了20多公里。

他们究竟要把山村变成啥模样?镇党委副书记张东篱说,把农民的家园变成花园,这就是我们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张东篱要带我们去参观的,是集体村的6000多亩梨园。正值采摘季节,如果是风和日丽的天气,徜徉在缀满果实的梨树林中,该是什么样的感觉?但霏霏细雨一直不停地下,张书记只好带着我们,驱车在天坪山“梨园小环线”走马观花——

那是一条环山绕行的两车道村道,漆黑硬化的沥青路面,黄色醒目的分界标识,引导我们穿行在雨雾山中。车辆划开漂浮的薄雾,空气格外清新,但见两旁层层挺立、枝叶青翠的梨树上,缀满沉甸甸的果实,那些看似青涩的梨儿,在小雨的滋润下,滴着晶莹透亮的水珠……

张东篱说,当初组织农户种梨时,便围绕高起点动了很多脑筋。虽说是一家一户的种植,但承包人必须按国家“三品一标”的认证,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个个达到“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标准,方可登记上岗。

接下来,对承包梨园的农户,要实行“四统”管理:首先统一品牌,天坪山的梨园,选择的是最优良的品种,统一注册为“翠冠雪梨”,所以个个都是有品相要求的。此外在专业公司的组织下,农户们还要统一施肥、统一防虫、统一防病。这些操作都是在专业农技人员指导下进行,承包户再不是单打独斗了。

如今“翠冠雪梨”已经名声在外。集体村村主任龙方敏说,几年苦心经营下来,天坪山的雪梨已经不愁卖了。一到采摘季节(也就一两周左右),提前预约的经销商和主城的“回头客”便驱车而来,多时车辆会绵延好几公里,除了来采购梨子,不少人还走进梨园,亲自体验一把采摘品尝的乐趣……

车子来到环线丁字路口,路边的农户拿起筐里的梨,争着让我们尝鲜。别看这些梨青褐色的皮不大起眼,但削开薄薄的皮,便见雪白细腻的梨肉。那位汉子用小刀切下一牙递过来,果然,入口满嘴清甜汁水,沙沙的脆爽化渣……我们一个“甜”字还没出口,那汉子便说,今年雨水太多了,要不然果子更甜嘞!

雨停了,从半山腰上望去,山下是一片青绿,间夹着片片碧水。

张东篱说,那就是农户们种养结合的“稻+N”模式:山里的土壤和空气质量好,田里除了种稻,还放养着黄鳝、泥鳅、虾。如今,家庭农场也逐渐成为适度规模种植的生产主体,与专业合作社一起,对外提供代耕代种、无人机施肥、喷药等服务。每年他们统一提供优良种子、肥料、农药,统一育秧、机耕、插秧、病虫害防治、收割。农户负责作物的日常管理。

告别两村时,张东篱特意带我们登上山梁。

远望白象山,那层层叠叠的3000多亩茶园,被缥缈的轻雾滋润涵盖着。张东篱说,那是他们刻意打造的景观花园:茶林里已经定植下几万株樱花树,还渐次规划种植了成片的红枫叶、蓝花楹……加上与之相映成趣的大片桃林,到了不同季节,那些繁花彩叶竞相开放,姹紫嫣红、五彩斑斓……

“到时你再来看吧,我们的家园是不是花园哪!”他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