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俯身大地 情漫三峡

——文猛散文集《远方》读后感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马卫    日  期:2020年2月6日     

文猛以散文成名。几年前,我曾读过他的散文集《山梁上的琴声》,颇为敬佩。这倒不是因为我们是朋友、文友,说的客套话,是文猛的散文,已渐成自己的风格,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语境,有了独特的艺术个性。散文集《远方》,是他近年的力作,无论思想还是艺术,又有了长足的进步。他的散文成就,已跻身于全国散文作家之林。

《远方》有几个突出的优点。

一是立体切入,大气磅礴。

做到这点很难。写散文的作家,大多从副刊散文起步,讲究“切入要小,挖掘要深”。第一句容易做到,第二句基本上做不到。原因是:小切点,小视觉,千字文,很难写深写透。这些年全国散文成就大的作家,比如余秋雨、夏坚勇、阿尔贝等等,都是大视角,大切入。文猛的散文,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书中收录的《乡村动词》《走向高原》《河生》,是他的代表作。

要做到立体切入,必须有大胸怀,大气魄,相当于摄影的全视角。这就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品质和思想。要养成胸有大气,必须以读、走、思为前提。

文猛喜欢读书,周末几乎是关门读书, 拒绝约会。

文猛喜欢行走,国内差不多走遍了,现在走出了国门。英伦一游,华章已现——《英语时光》。

阅读《远方》,我读到了作者的气度,作者的胸襟。这是他阅读和行走及思考的结果。这才养出了他的大胸怀,大情怀。比如《河生》,就从一条河的源头开始,写出它的奔流,它的跌宕,它的生命。

二是《远方》有强烈的生命意识。

这些年,读了很多散文,有自己买的,有作者送的。比较耐看的,像杨柳的《窗花》,吴佳俊的《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陶灵的《川江往事》、李晓的《光阴的背影》、汪渔的《半亩江湖》和文猛的《远方》。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有强烈的生命意识。

文猛散文的生命意识,尤其突出。作品中,“人”是核心,是体现生命意识的主要载体。《远去的背二哥》《给牛多割些青草》《此生欠娘一声妈》是其代表作。

《此生欠娘一声妈》读得我泪流满面。我读到了一个山区妇女的挣扎和坚忍,伤口流血和愈合结痂。她不仅仅是文猛的“奶子”,也是哺育中华儿女的乳娘。

作为渝东丘陵地带的农民,生存不易,必须付出汗与血的代价。就像他家的那头大黄牛,有着蛮力,勤耙苦做,勇于奉献,直至生命结束还用牛黄贡献人类。《给牛多割些青草》里的这头牛彰显出的生命力,就是渝东农民的真实写照。

《河生》中的“坟”这章,尤其写得好。写出人的生命与泥土的辩证关系,写出高亢的生命悲歌。“我们看不见自己的坟,但看得见自己的路”这句,会成为当代格言。

三是《远方》有浓烈的纪实性。

当代散文有的同质化、做作、欠哲学深度、缺少艺术个性。文猛的散文之所以受到编辑和读者的喜欢,浓烈的纪实性,是个重要原因。

也许他曾当过记者,曾编辑过《天城报》,纪实是他最熟练的武器之一。书中的《寻井启示》《天地之间一书房》《三峡清漂人》是代表作。

井是乡村生存的基本条件,井是家村的标识。

因此古往今来写井的文章,汗牛充栋。而文猛写出新意,就一招:纪实。写了村里几口井的开挖、使用、废弃,也就写出了社会变迁。这篇还有深深的忧患,道出现实的无奈,以及时代变革中人们必须忍受的苦难。

《三峡清漂》这个选题真好,写出了三峡人的奉献精神。读来亲切自然,绝无造作之痕。刘古军和他的父亲,是当代三峡人的代表,是母亲河长江的守护神。

纪实是对以虚构为主、轻浮为风的散文的反叛。一个改革的时代,一个变迁的时代,作家应记录并思考,肩起自己的责任。文猛作为区县作协的领导,起了带头作用。

四是《远方》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这也是我特别喜欢文猛散文的地方。严格地讲,没有地域文化,就没有作家。因为千人一面,千文如斯,还读什么?为啥沈从文让我从学生时代到今天仍然在读他,把两卷本的《沈从文小说选》翻成了烂油渣,就是他的湘西沅江文化,让我如喝窖藏老酒,越喝越有味道。

文猛散文的地域文化,是三峡地区的地域文化,不同于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地域文化,如同肤色,与生俱来。但是,有的作者没重视,有的作者则不积累,有的作者则不会用。而文猛,是处处留心,事事留意,从每个词,到每片景,每首民谣,每株植物,都精心安排。所以读他的散文,就读到了三峡地区的山岩沟河,猪牛羊狗,树草花藤,美食美味,恋爱生死。

下细研读,文猛散文的地域文化,大致从这几点切入——

用方言。比如“奶子”,是本地妈的别称。

用民间故事、传说。在《潭獐峡,绝版的穿越》等文章中均有。

用民歌,这个太多,书中三分之一的篇什都引用了民歌,这已成为文猛散文的一大标识。

《远方》还有很多优点,比如情感饱满、用词质朴、风趣幽默等等。这是一部相当优秀的散文集,祝贺文猛在散文写作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