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灵,约有10年,我们是校友、文友。其间,编发过她的多篇散文,对她印象是:一个执著的人,一个真诚的人,一个对生命的体验极为丰富的人。如果了解她的经历和际遇,不难想象她会写出什么——多半是人生的苦难,还有永远叨唠不完的不幸。可是,读完《每一场遇见都绚烂》,我没见到苦难漶漫,因为集中散文,写出的苦难,已被她糖化,如春风吹过花蕊,呼吸到的是芬芳。“既然一切都是心甘情愿,便无所谓忧苦了。”她在本书的后记中这样写道,可见她对人生,有着超人的宽容心态。
童趣。
在浮躁的年代,不被灯红酒绿陶醉,保持一颗赤子童心,尤为难得。开篇的《鸟窝》多年前我就读过,就题材而言,算不得新,但该文新就新在作者的关切心态,写出了她的善良和温情。“鸟窝里是否有幸福的一家子?”这句,让我感动。当冷漠成为时尚,暖温就显得可贵。
没有爱就没有散文。
没有爱就没有作家。
如果仅仅写出童趣,那显然不是作者的所求。要通过童趣,写出作者的悲悯情怀,以及对大千世界的关爱。在《摘花椒》中她写道:“鸟儿总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看上去离我们很近,却又无时无刻不对人类保持着警惕。”
人和鸟不和谐,是因为人对鸟有占有欲。对人性中的丑陋和恶的批判,是作家的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批判,文章就会沦为平庸。有思想的文章是盐,没有思想的文章是雪。
母爱。
差不多的女作者,都会写到母爱。而且很多都写得煽情。钟灵笔下的母爱,则写得冷峻真挚。她的情感被窖藏,越来越醇厚。《草木童年》是集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佳作。母亲教会她的,不仅仅是用药,更是怎样面对病态的社会和被细菌包围的人生。“那化一切风霜为蓬勃生命的,来自母亲的力量,早已蕴藏于我的筋骨”,这不是虚言,而是钟灵的人生真实写照。
母爱不仅仅是母亲才有,而是女性的禀赋。比如老师妈妈梁老师,深厚的母爱,无私奉献给了新疆的学生孩子。这种伟大,最容易被忽视,却是真实。
青春颂歌和伤逝。
大凡女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对青春都会眷恋。因此,青春颂歌和伤逝,是永恒的主题之一。钟灵也不例外。记得有一篇写橘子花丛的姐姐,印象特深。但这个集子中没有收录。青春是美丽的,青春是美好的,青春却是很容易溜走的。
《冷水碛乡行》这篇,我看过几次,每次都会被感动。晓芬这位少妇,是川江边女子的命运缩影。好在她们如黄葛树一样,顽强生长,抗风抗雨。
《洗沙》这篇,很纯洁的文字里,一位少女的惆怅忧患,浓密黏稠,跃然纸上。“沙子是永远洗不干净的。即便如此,美莲也一直在努力,尽极竭力——至少为了母亲,做一个追求完美的人。”美莲,就是钟灵的化身或影子。
钟灵的散文,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平实。平实才安稳,不急不躁中叙事,不温不火中描写,温情脉脉。她写了很多本地人物,源于曾经作过媒体记者的她,常采访之故。从新闻写作转为散文创作,成功者不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两种文体的切换,语感难做到,钟灵基本做到了,难得。平实,是优点,太平太实就会成为缺点,文章的想象力不够。虚和实的问题,永远是创作中难于解决的问题,没有准确的比例,但作者必须去探索。
钟灵散文的另一个优点,就是观察细微。这在她的旅游散文这辑中表现得更为充分。《寻找五桥老街》这篇,比较典型。她走过的大部份地方,我都走过,可我没有发现,而她却能写出文章,关键在于她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这或许是她当过记者,练就了一双慧眼。很多人走一路写一路,这当然没有错。但要写一路写出新意,难。所以,把游记写出彩来,必须有新的发现。
石桥水乡,人头石,铁峰山等等,写得生机盎然,并融入了地域风情,生动有趣。
作家,极个别外,都是地域作家,作品必须有地域特色。
写散文的作者多,写诗的,写小说的,都会写散文,但能把散文写得好的作者,则极少。因为散文比起小说来,技术成面上,创新太难。散文比起诗歌来,语感形成风格更难。钟灵十年磨剑,能取得今天在散文创作上较为丰硕的成就,挺不容易。
衷心祝贺《每一场遇见都绚烂》出版面世,同时写几点希望共勉。
一是观察角度更“刁”一点。力争在题材上“独”一些。
二是想象更奇特丰富一点。让思维更具张力,语言更有弹性。
三是思考更深一点。作家,必须是思想家,才可能冲出三峡,走向全国。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