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重庆人绝不拉稀摆带》:巴渝母语的别样风采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郑京鹏    日  期:2019年10月28日     

一个地区的方言,在语言学的范畴里,常常被称作出生在那里、生长在那里人们的母语。出于深厚的感情和深沉的爱恋,人们又把自己的出生地和生长地比作母亲。他们爱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以至那里的方言。因此可以说,一个真正热爱家乡母亲的人,必定也会热爱那里的母语方言。

基于这种感情,青年女作家强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深入各地,对巴渝方言进行了收集、挖掘、为其“验明正身”和系统地梳理,并以生动的笔触,抒写了脍炙人口的篇什,结集为文化随笔集《重庆人绝不拉稀摆带》(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特别鲜活、非常有价值的内容,显示了巴渝母语的独特魅力,它们就像忠勇诚信、朴实耿直、勤劳坚韧的重庆人一样,彰显着别样的风采。这样的方言母语,值得人们用心去深度关注和深入研究。

《重庆人绝不拉稀摆带》书名中的“拉稀摆带”,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巴渝方言,其意思是做事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它斩钉截铁,彰显的是融进了血液里的果敢与责任担当。当拿到这本书,仅从首先映入眼帘的封面的这个书名,你就可以看到这本书的地域特色和重庆人性格特征,领略到它独特的魅力和别样的风采。再从封面的配图,你还可以感觉到巴渝母语的丰富多彩、五光十色、风情万种,让人目不暇接,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和审美的欲望,产生急不可待地走进这个巴渝母语的宝库去的探宝心情。

这个宝库分为“成谋篇”“人情篇”“形容篇”“性格篇”“饮食篇”五章,每章都有一个与内容密切相关而且对应的形象小标题:“事与孤鸿去”“谁家见月能闲坐”“两龙跃出浮水来”“相逢意气为君饮”“寒梅着花未”。读了这些小标题,你不由得不产生无穷的遐想和语言艺术的美感。又读那收入书中的“打烂仗”“亏到唐家沱”“过干瘾儿”“三脚猫”“挤油糟儿”等80多个口味极重的巴渝方言,尽管“表面看有点俗,但骨子里满满都是进取、乐观以及知耻而后勇的精神”,虽然“土得掉渣,但出处却很雅致”,你就还会被书中描述的那些意想不到的出处、产生的生动故事、文化渊源以及彰显的重庆精神所吸引,你也不由得不为巴渝母语拍案叫绝!

70后的强雯出生在重庆北碚,从小受巴渝母语的耳濡目染长大。据她回忆:“我小时候喜欢晚睡,妈妈就经常说我是个‘夜不收’;和小伙伴玩得尽兴时,妈妈会说我耍得个‘脸青面黑’的。”本人也出生和生长于重庆地区,这里的“夜不收”“脸青面黑”,就是巴渝地区常常使用的方言,本人也经常听到,而且用他们与乡亲们交流。本人觉得,它们不仅生动形象,而且使用得恰到好处,尤其是它的鲜活度和表达的灵动性,是任何规范的书面语言都难以比拟的。

这般生动形象、表达准确的具有别样风情的方言母语,必然受到人们的喜爱,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也必然与它们难舍难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和历史实践证明,像强雯母亲口中和我们的“家乡母亲”重庆普遍常用的方言母语,看似脱口而出,然而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劳作中,不断地通过去粗取精、劣汰优胜之后形成的。它们具备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反映和揭示了巴渝地区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今后,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一些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方言将风采依旧,继续传承下去;一些失去生命力的方言会逐渐淡化,以至消亡;另一些新的具有浓重地方特色的鲜活方言还会产生,成为人们生活中交流的重要工具,它们将继续彰显着别样的风采。巴渝母语也会不可避免地遵循这个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依然会在巴渝地区长期存在。

就目前来看,这本具有方言词典性质的《重庆人绝不拉稀摆带》,已是巴渝母语的集大成者。它的写作和出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对汉语文化根脉之一的保护,也是对汉语文化和中国人文精神传承和发展的一种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当赞赏强雯选题的独具慧眼,祝贺她付出心血之后取得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