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嘿嘿,强雯没有拉稀摆带

——读《重庆人绝不拉稀摆带》想说的话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刘阳    日  期:2019年9月12日     

先说点题外话。

前不久强雯推开我办公室,细声细气说,刘老师,这是我的一本新书,准备开个研讨会。你看一下。

听说强雯刚接替阿蛮出任渝中区作协主席,我对渝中区文联钟主席说,她能够胜任!我的话绝非冲口而出,而是基于对强雯的了解。希望强雯能接过接力棒,把渝中文学进一步提升和推广。

小小身材的强雯,具有大潜能,大能量,这种潜能和能量,其实就是她具有的文学的力量。

我平时关注强雯,说是一种高看,其实有时真小看了她。

读强雯的这本新书,我有一种难以抑制的重庆方言言子狂欢的感受。享受了一次重庆方言大餐。我的这种狂欢有强烈的主观性。十几年来,看着强雯在创作的道路上不停地走,步履坚实。很欣慰!很欣喜!以至于读到她的新书一下子有狂欢的释放。这其中有意想不到她居然写了这样一本书。这样一本带有地域文化研究,字里行间又不失强雯式的文学性的散文集。据说她花了两三年时间来完成这部书稿,其间的准备和下的功夫,从这本书的质量上基本可以想象,不容易!都说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妇我又何尝不可以此狂欢一下!我的狂欢是觉得很值得为强雯狂欢!嘿嘿,强雯没有拉稀摆带。

主观性源于客观性。这客观,即是文学的客观。

这是一本散文集,相貌虽很市场,骨子还是很文学。这个集子有多层外衣,值得我们警觉。一是语言包装的外衣,“一座网红城市的灵魂密码”,“网红”是一件外衣,新奇的外衣。新奇得我打不出这个词汇,而这又是一个市场热卖的词汇,以致成为重庆的营销热词,多少人为重庆成为“网红”而欢呼;一是书籍装帧包装的外衣,腰封、护封。眼花缭乱,热闹吆喝,大有“呵包打杂”推销之势。这两件外衣,值得我们警惕,我们不应跟在后面起哄。

其实把腰封、护封去掉,就还原了一本干干净净、安安静静的书籍。强雯在书的扉页手写了一句话“重庆方言中的中国智慧”,这句话我很喜欢。

来说说这本书的文学文学价值或者文化价值。

这本书写重庆的方言。言子。

方言拥有强劲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方言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它给创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对汉语规范表达方式造成了冲击,给创作者提出一大难题。强雯长于写小说,小说语言极好,我想它写这本重庆方言,是她对语言的一种敬意。与此同时,也让她接触到更广阔的生活,即广阔的底层,广阔的民间。

在这本散文中,每个方言都可见人物,有人物自然就有性格。一个个重庆人的生活日常跃然纸上,重庆人的秉性、气质跃然纸上。实现了重庆人日常生活中的、多元的审美大众化,使人会心叫绝。文学始终存在于人类的情感表现需求,强雯为重庆人火热的生活书写,有一种极强的文化担当情怀。所以我觉得此书很有意思,很有意义。

那么静下来想。这场方言“狂欢”究竟是为读者提供了真正的审美享受,还是仅仅在出版运作下实现审美消费的“乌托邦”?如果说我们惯常用崇高来界定美,那么对应该书我们又如何去定义崇高、定义美呢?尤其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当文学的平民视角已成为如强雯这本书这样一种事实,文学的形象也由原来的崇高逐渐转化为平凡的甚至是渺小的人生,之前所维护的崇高审美是否可以一如既往展示出崇高的价值,还能给人以美的启迪?我们读这本书可以得见,这里不再是单一崇拜高大伟岸的英雄形象(英雄形象当然不是高大全形象),而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操着浓重的重庆方言的平民,崇高审美已然转化为平凡平实的审美。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大众化是把双刃剑,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美的内涵和美的形式,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美的崇高性。而读这本书,我们并非只有一时之乐的快感享受,并非一味地沉沦于日常生活的琐碎,经强雯的兼顾、调和,以及不俗的文学表现的道法,其中对审美的追求,强雯实现了选择自我价值的一条创作途径的尝试。她遵循创作的基本规律,使此书未失文学的美感与尊严,文学的崇高感亦依然未减。

这也使我想到,庙堂与民间,这样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此处打住不谈。择时再议。

创作要有生活的底蕴,要有文化的血脉。强雯居于民间完成了一次对地域文化传统的尊重和敬意;完成了一次为重庆人代言为重庆人正名的散文实践。

总之,读《重庆人绝不拉稀摆带》,如读强雯的小说,深感她具有极强创作潜力。最得我欣赏的是她创作中一脉相承的东西,不落窠臼,不落俗套,不人云亦云,不假大空;再有就是语言好叙述好,文本幽默生动。除了这些,还需说什么呢。期待吧!不变的期待!期待强雯在接下来的创作中突破自我,创作出更多的佳作,创作出更好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