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文体中,我最不愿作序。一是因为作序之人,须是圈内德高望重有影响的名人。我知道自己不属此列;二是凡写作者都知道,序是很不好写的。因为作序不但要熟悉了解作者,还要仔细研读作品,你才心中有数。做到既不无谓拔高,又不曲意妄评,这个中分寸,最是考量作序者人品、文品的。所以,凡应邀为人作序者,一般都是对作者熟悉了解并为其热烈的文学情怀所感染的同道。因为这个缘由,我这个最不愿作序之人,无奈之中,竟也先后应邀为自己熟悉和了解并受其感染的文友出书作了几篇不算是序文的序文。而为其中几位已是耄耋之年的文友作序,当是我快乐而髙兴之事----因为他们对文学的虔诚和执著感动了我,杨宗元先生即是其中一位。
光阴的翅膀把我带入难忘的少儿时光,不少的人和事尽管都已淡忘了,但当年在塘坝小学读书时,凡教过我的老师的印象却仍然深刻——班主任、教语文的王莉仙老师、教音乐的何芳淑老师、刚从成都体育学院毕业的体育教员杨宗元老师等,一直都是我最尊敬的师长。我还记得,上语文课时,因我偷看小说《日出》而被严厉的莉仙老师将书没收并罚我写一篇作文,又被她作为全班范文张贴于墙报时的骄傲;我上音乐课时因嗓音清亮而被芳淑老师欣赏时的得意;上体育课时跟着宗元老师在操场上奔跑跳跃时的欢乐…少年时代那段朝气勃勃,师生情真的难忘岁月,至今仍一直为我怀念。
我和宗元先生的师生渊源就是从那段难忘的少年时代开始的。
虽然宗元先生只是我的科任教师,并不是我的班主任,但因他和我母亲都是同一辅区的同事,在我读塘坝小学之前,他曾在暑假来到母亲任教的永乐乡尤家词小学搞招生宣传,那时还是青年小伙的他,曾和我一起下田摸过鱼。多年后,由于宗元先生从小学校长任上调塘坝区教办任成人教育专干兼文化干事,协助区宣传委员管文化站,当时我也从学校调县文教局文化股,有机会在一起参加群众文化活动,算是同事;退休后,他又是第一批县作协会员,亦为文友。因为这些渊源,其它老师尽管少有联系了,但我和他却一直保持着联系。早在任区文化干事时,宗元先生就爱写点有关文化活动的文章在县报和《重庆文化》报上发表。期间,他创办的塘坝兄妹文化室、康乐姊妹文化室、新胜夫妻文化室等一批农村文化室搞得很有生气,市文化局社文处的领导还专门来潼考察。为此,他被评为全市的群文先进个人,并在永川召开的重庆市群文工作会上作了发言。我为总结塘坝区农村文化室的先进经验,也多次到他创办的兄妹文化室调研,写出的《村级文化室与农村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在《重庆群众文化研究》发表,并被市文化局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他迁居重庆后,每当我出了新书或发表了文章,他都要打电话祝贺,他也不断有新作在《四川农民报》《四川文化报》《重庆农村报》《重庆文化通讯》《潼南文化》《金沙文化》上发表。得知他年老多病,我常劝他要保重身体,不要太劳累,他却底气十足地说,我就是倒在床上也要写,我也要出一本书哟。并多次来电话说,书稿已交潼南老乡、沙区作家李中华帮忙整理,你要给我出书写序哟。正是他这种热烈的文化情结和文学情怀,让我和宗元先生成为了文坛上的忘年交。
2017年3月,得知宗元先生回潼南女儿家养病,我专门去看望了他。当时他才动了手术不久,身体还很虚弱。见我去看他,挣扎着从床上坐起来,声音虽然低沉,但说话仍很精神,并再三说到帮他联系出书和要我作序一事。当我告诉他区作协为繁荣文学创作,准备资助会员出书时,他象个孩子似的破泣为笑,连声说,感谢区作协领导,我多年的出书梦可帮我实现了。
隔了不久,他就送来了《踏遍青山》清样稿,这可是一位八旬老人用心血凝成的文字啊!我不禁再一次为宗元先生的文学情怀感动。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这不仅是宗元先生的文集《踏遍青山》的写照 ,也是他精神不老的缩影。从书名就可以看得出,宗元先生退休后乐观积极,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辛跋涉之后,年届84岁高龄的他,还是保持原来对生活的激情,对文学的热情。这部写家乡写父亲写母亲,写百姓写社会写生活的文集,就表达了他内心的这种思想和情感。作为他的学生和文友,我自然感到高兴。
细读宗元先生这部内容虽不算厚重,但却感情厚重,凝聚着睿智心血,澎湃着乡愁乡音乡情的《踏遍青山》,不禁让我对先生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的文学情结和精神追求肃然起敬。
“诗固于穷”。一辈子教书育人,甘于清贫的宗元先生,像不少热爱生活的文学爱好者一样、他要用笔来抒写那些创造生活的平凡人和事、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发现,来反映对真善美的追求,来彰显对精神生活的寻求。
父母情、夫妻情、家乡情,古今中外,这都是一个有良心的作家要倾情表达的主题。因为倾情,才有真情。所以宗元先生才以“青山空谷聆乡音”为章节标题,刻画了一个“做得一手好咸菜,一手好针线”的中国农村的勤劳母亲,让我们看到了“虽没有上过一天学,却时刻惦记着儿女们上学的事,尽管当时家庭贫困,总是想法如数缴清学杂费”的慈祥母亲;在《父爱如山》中,他写到“父亲那天是去县城卖血了,他用卖血的钱为我们买回了救命的粮食!”“父亲平时极为‘抠门’,恨不得一个钱掰成两半用。我读书他却很舍得花钱”,廖廖几笔就把如山父爱生动呈现。在写夫妻的《恩爱情深》时,他运用“当夜深人静时,我便如老僧入定一般,开始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在稿纸上“爬格子”。妻子深知我的艰苦,她总是不声不响地在一旁递上一杯茶,然后默默地守在旁边织毛衣” 这些细节描写,把他对妻子的爱如实地记录下来,令人动容。
离开和美家庭,宗元先生又带我们走进了《琼江,故乡的母亲河》:“村姑们把小河当做镜子,每当清晨或傍晚,她们便来到河边,蹲在河沿上,略含羞涩地看着水中的倩影,那乌云般的秀发、艳若桃花的脸庞、洁白如玉的牙齿全都清晰地映在水中” 这形象的写人状物,有景有情,简洁得体,是对故乡潼南的深情赞美。
让我最为捧腹的是开篇的《婚礼上的四言八句》,宗元先生以“对歌”的白描手法,把乡村的“闹洞房”变成了“赛诗会”。表哥的“新婚之夜云雨稠,鸳鸯共枕戏不休;缠缠绵绵悄悄话,情到浓时头挨头。”的铺床歌,大嫂敲打表哥的“这事不懂别开腔,我铺新床是内行,新郎新娘睡瞌睡,未必还要你帮忙?的方言顺口溜……这些恢谐幽黙,颇具文采的“四言八句”,既生动反映了新时期农民物资生活的富裕,也彰显了这些平时木讷口笨的新生代农民的精神升华。
在尽情聆听青山空谷的凫凫乡音之后,宗元先生又以对生活的发现,引我们去用心聆听青峰多姿的警人世音。这两章作品内容相得益彰,是宗元先生对当下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文学描慕。作者借《桃花犬》写对主人的忠义,借《龙王庙的老鼠》喻人性的丑陋,借《冯二娃嫁娘》讽对传统价值观的扭曲,借《贾牙巴》喻社会的疵睱,借《科长住院》,鞭挞官场不正之风,借《棒棒的品格》,颂底层劳动者诚信为人……这些精短篇什,或用拟人手法,或用嘲讽语言,或用直白书写,把时下转型社会中的各色人物勾画出来,正如作者所说:“用我的笔做武器,鞭挞假、恶、丑,歌颂真、善、美;把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体验、对爱情的品尝、对生命的审视、对未来的向往全都传达给读者”。这正是《踏遍青山》的主旨所在。
当然, 书中一些文章虽还不尽如人意, 文体形式也不很规范, 不少作品还须从语言字句上作进一步打磨, 思想性、文学性也还有待进一步提髙,但从全书总的来看, 作者以自已的生活发现,生活感悟而真情的写作,及所要表达的文学理想还是成功的。
总之,对宗元先生而言,《踏遍青山》既是他精神不老的重要写作,也是他情涌笔端的文学书写。而这种写作、这种书写,无论是对作者,对所有痴心于文学,执著于文学创作的人来说,都无疑具有传统文化意义上的人文境界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但愿这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不是作者的结束,而是作者的开始。
是为序。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