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到了重庆,如果不到解放碑,就不算真正到了重庆。这句话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说解放碑这个建筑,是重庆的标志性建筑,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二是说解放碑周边是繁华的商业区,那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是重庆购物的最佳去处。因此我和同伴们第一次到重庆,在办完事情之后,便相约一起搭乘公交车,到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心位置的解放碑。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尽管热浪还灼灼逼人,但解放碑周围已是人流穿梭。我们既顾不得随着蜂拥的人流,去周边的商家购物;也顾不得打望周边的繁华,尤其是那些不时地从身旁走过的被誉为山城一道靓丽风景线的重庆美女,以及那些着装气质不俗的帅哥,便径直来到了解放碑下。
此时,解放碑的轮廓灯已经亮起,闪烁的灯光把碑身映照得晶莹剔透。我们抬头望去,只见碑身的正面,镌刻着竖写的“人民解放纪念碑”几个金色的大字;大字的下方,同样镌刻着竖写的“刘伯承敬题/一九五零年首届国庆节日”两行金色小字。见此,我和同伴们立即心生敬意,不由得惊叹道:哇,这是人民共和国军队的元帅刘伯承题写的!
稍逊,一位同伴忽然发问:“你们知道这碑的来历吗?”面对提问,同伴们大都面面相觑,张口结舌。幸好,在到重庆之前,我查阅过相关资料,对解放碑的前世今生有所了解,于是缓缓道:“我知道一些。”
同伴们都把目光朝向了我。我担心说不全,便把目光伸向了平时喜欢收集文史资料的另一位同伴。那位同伴见状,也说:“我知道的也不多,大家一起凑凑吧。”
于是,迎着同伴们期待的目光,我首先说道:“解放碑几经修建,名称也经历了三次变更。”
那位同伴接着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了战时首都,亦称陪都。为了动员民众抗日救国,于194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渝中区的民族路、民权路和邹容路三条主干道的交叉中心,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筑,被命名为‘精神保垒’(意指坚决抗战的精神堡垒)。”
我接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市决定在原‘精神保垒’的旧址上,建立‘抗战胜利纪功碑’,以纪念全国军民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卓越功勋。”
那位同伴继续道:“1949年11月30日,解放军解放重庆,人民群众纷纷要求更改旧有地名。根据重庆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会议的提案,重庆市军管会、重庆市人民政府请示西南军政委员会,要求批准更改,其中就包括‘抗战胜利纪功碑’。1950年9月,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核准,‘抗战胜利纪功碑’更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
我又告诉大家:“1950年10月5日,重庆市建设局实施纪功碑改为解放碑的工程动工。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请示西南军政委员会办公厅,并‘转呈刘(伯承)主席赐题,以示纪念。’不久,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就亲笔题写了‘人民解放纪念碑’和‘刘伯承敬题/ 一九五零年首届国庆节日’两张字幅。”
没想到,我和那位平时喜欢收集文史资料的同伴,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将记忆的碎片东拼西凑,竟把解放碑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道得明明白白!
理清了解放碑的历史脉络后,同伴们都显得神色肃穆。
历史翻过了沉重的一页又一页。当年的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因其对国家和人民事业的卓越贡献,解放后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军衔。不仅解放碑本身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成为了山城重庆的极其重要的一张名片,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因此受益的解放碑周边地区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前不久的又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和同伴们再次相约来到解放碑下。置身在周边高楼林立、商家密布、灯火璀璨的环境中,我们仰望着在轮廓灯映照下显得晶莹剔透的解放碑,回顾着她修建和更名的历史,瞻仰着那碑身上刘伯承的题字,再次感受到了解放碑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和她意义的不同凡响。
从刘伯承题字“人民解放纪念碑”到现在,已经过去60多年了。解放碑的名号越叫越响,传遍了全中国和全世界;解放碑这座地处山城的地标性建筑,也成为了一个英雄的象征而声名远播、蜚声中外。如今的解放碑,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不少的外来人士,只要到了重庆,都会慕名来到解放碑下瞻仰一番,同时到周边的商业区里去观光购物。还有不少的本土人士,只要有了时间,也会来到解放碑下重温那些辉煌的岁月,来到周边的商业区里去饱览和选购如意的商品。
面对从身边走过的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的人群和其中的美女帅哥,我们突然想到,解放碑和她的周边地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般重要,是不是所有来这里的人对她的前世今生都说得清、道得明呢?估计未必。就像我们第一次到解放碑时,其中有不少同伴是不知道的。
于是我们心中都有了一个愿望:凡来解放碑的人,都要了解她的历史,她的内涵和她的文化,从而牢牢记住中华民族在抵御外辱、争取解放的斗争中,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和取得的伟大胜利,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在未来的征程中创造出更大的成绩!
有了这些感受和想法后,我和同伴们对解放碑更加肃然起敬,再一次仰望着她,向她行起了注目礼。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