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樊家勤,男,笔名四季逸,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重庆公安作协会员、渝中区作协副主席,现为渝中区警察协会特约研究员,三级警监。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200多篇。出版长篇传记作品《贺龙在西南》、《周恩来在重庆》,纪实文学《警探神箭》,小说《虎穴斗智》。多部书籍收入多篇文学作品,其作品多次获奖。
重庆作家网:樊老师,你是怎样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是怎样想到以周恩来为主题写部作品的?
樊家勤:机缘巧合吧。原先我在重庆市公安局办公室从事打字工作,后来由于眼睛受损,上级调我到渝中区公安分局档案室工作。
那次工作调整对我来说是个契机。当时我那个档案室,负责整个渝中区公安方面档案的指导、收集、整理、查阅等工作。渝中区,是重庆的母城,陪都时期,全国很多名人和政府要员都集中在此,留下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在与档案打交道过程中,我看到了有关较场口事件的资料,看到里面记载有周恩来的只言片语,这一下激发了我的兴趣,便有意识地去查找这方面的资料。这一查,我好像发现了新大陆,看到了周恩来曾出现在较场口事件中,看到了较场口事件的整个过程。
重庆作家网:您用新大陆比喻你当时的发现,当时您的心情应该是激动的,甚至是冲动的吧!有种一探究竟的冲动,有种想把自己的发现表现出来的冲动。
樊家勤:你说的太对了。1991年,我一边工作一边开始收集周恩来在重庆的资料。在收集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表现形式的问题。一天,我在解放碑逛新华书店,无意中看到一本纪实文学作品,我突然感到表现形式有了。接着,我抓紧时间广泛收集素材,觉得仅仅凭档案室这点资料远远不够,便到重庆图书馆、红岩村、曾家岩(周公馆)等地,收集资料、采风、访问老人等等。
重庆作家网:前期查阅资料上您做了这样充分的准备,后面写作出版应该顺利吧。
樊家勤:遇到了些困难。1997年3月,我一个闷头潜入到创作的海洋里。那时,我已安家,居住环境不是很好。为了不影响妻子和儿子睡觉,我安排儿子去大卧室与他妈妈一起睡,我就在小卧室将书柜当桌写作。我写作几乎是废寝忘食的,经常是凌晨三四点钟才睡觉,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经过几个月的鏖战,1997年下半年,书稿以长篇的形式完成。想到1998年3月是周恩来诞辰100周年,我便怀着极大的信心和勇气将稿子送到重庆出版社,希望重庆出版社能够出版。
之后,出版社编辑打电话叫我去一趟,对我说:题材很好,准备报“五个一工程”(那时我并不知道“五个一工程”是什么意思),但内容要充实、写作技巧还需加强,多增加描写,每个章节的结尾要能抓住读者往下看。编审杨希之具体指导需要增加哪些内容。
根据出版社的意见,我将稿子进行修改、补充。改好了,我把新稿再送出版社。这次,得到了出版社认可。我满怀期待以为书能够顺利出版,谁知期待落了空。
重庆作家网:可以想象,您当时的情绪肯定很低落。面对当时那种情况,您是怎么应对的。
樊家勤:书稿拿回家压在书柜里,开始总不是个滋味。我仍在继续寻找机会,看到哪里有征稿,哪里有出版的消息,我就去投送,但不管怎么投,都如石沉大海,加上出版形式又发生变化,除了一些影响不大的报刊选用一部分外,根本出版不了。后来细想,压就压着吧,写作不能停止,调整心态,继续。
那时,我的工作决定了出现的一些素材离开了职业不好拥有。我便抓住这个机会,一边工作,一边收集素材,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写一些与职业有关的文学作品,发表在国家省市级的报刊上。
2006年4月,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在黄山召开,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会期间,机缘巧合结识了人民出版社编审、宣传策划部的主任孙兴民。他得知我写了一部关于周恩来在重庆的书稿,就叫我回去按照他给我名片上的电子邮箱地址发给他。回到重庆后,我整理好书稿给他发了过去。
重庆作家网:当时您心中再次燃起希望了吧!
樊家勤:是的,但没想到迎接我的是一次漫长的等待。一天,我打开电子邮箱发稿件,看到孙兴民在我发去的书稿邮件中作了收到的回复。在后来的往来中,他说我的书稿只要通过,一旦运作起来很快,一个月左右都能出来。
2011年底,他突然来短信说,给我寄来一快递,注意查收。几天后,我收到人民出版社发来的“图书出版合同”,那一刻我的心情是激动的。
2014年5月,孙兴民来短信:告诉兄一个好消息,《周恩来在重庆》书稿终于送审完成,中央文献回复可以安排出版了,真不容易啊!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将送审书稿返回,我抓紧安排三审三校,争取早日出版,
几经周折,书终于出版了。我得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有一种特别的香味,心里很舒畅,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真是很不容易啊。
重庆作家网:樊老师,后来《贺龙在西南》的出版应该顺利吧!
樊家勤:还好吧,总的来说比上次要顺利一些。我在完成《周恩来在重庆》的初稿后,就已经开始了《贺龙在西南》的创作。
2014年,孙兴民到重庆召开《周恩来在重庆》新闻见面会时,我给他说正在修改另一部书稿《贺龙在西南》,他听后觉得这也是很不错的重大题材,叫我定稿后发给他。这种选题的一大难题是送审,由于我写的贺龙涉及到党史国史军史,需要这三大相关部门审查,很麻烦,很费时,如果有一个部门没通过,书稿就可能会泡汤。好在经过一番等待,终于走过三大关口,顺利出版。
重庆作家网:这两部作品是您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才完成的作品,一面世即在社会上引起不错反响,读者们对您的作品是怎样评价的。
樊家勤:谢谢。网上有评论认为:樊家勤创作的《周恩来在重庆》为咱重庆争了光等等。
《贺龙在西南》出版发行后不久,在读者那里得到了肯定。一些读者这样写道:“亲爱的朋友,祝贺你让历史上的传奇人物贺老总再次再现,了不起。”“樊家勤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作家,历时20年创作的《贺龙在西南》,达到了纪实文学的又一个高峰”。
书店在推荐《贺龙在西南》时这样说道:本书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精神,遵照“史文结合,以史为主,文为史服务”,“既要有可信性,又要有可读性”等原则,按历史本来面目秉笔直书。
还有人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心意:贺樊家勤《贺龙在西南》出版//红色表喜庆/樊篱围着情/家书含蓄亲/勤勉连着耕/作协藏着虎/群中卧有龙/大沙以文趣/诗意话人生
重庆作家网:最后您能和我们分享你对文学创作的感受吗?
樊家勤:文学创作是辛苦的,辛苦得不能有半点的马虎,但作品一旦发表又是愉悦的。持之以恒,必有收获。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