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篇纪实散文《我在日本铃木当团长》
严华
刘凡君的长篇纪实散文《我在日本铃木当团长》,以日记形式,真实记录了他1998年7月至1998年12月,带领重庆大江车辆总厂第一批研修人员赴日本铃木公司学习的经历。读完全集,心灵无不为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深挚情感所震撼。真是篇篇章章颇用心,字字句句总是情。
散文的生命在于真,灵魂在于情。作者选择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题材,以在异国的所见所闻吸引读者,突出了“记实”;每一个章节都注入了作者饱满的热情,使那些人和事鲜活起来,文章灵动起来。你不能不为文中那些可爱的人,那些看似平常的事而感动。
在人生的舞台上,刘凡君曾扮演过中学教师、校长、企业宣传部部长、大江车辆总厂办公室主任等多种角色,而这些角色的扮演难度都不及这次“长安铃木B——16团”团长大。因为这项工作发生在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工厂急需技术人才而外派学习。刘凡君肩负着把20位研修人员平安带去,学成后安全而归的重任。这个任务从小的方面看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从大的方面看关系到中国人的国际形象。为完成这个使命,他首先为自己的角色定位:“只当团长,不当汉奸。”并时时告诫团员:牢记出国前厂领导在欢送会上的叮嘱:你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大江,而且代表中国!此亦为散文集定下了感情基调,成为文集的核心。作者围绕这一核心,除精心选材外,采用多种艺术手法进行写作也别具匠心。
作者在很多篇幅几乎是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对生产生活部分内容作毫无半点修饰的记录。如日本铃木公司现代化的生产线、对生产和生活的严格管理、有序的作业方式、研修生在工场的艰苦劳作等,记载详细到日方的管理制度、行为规则等都做一一介绍。让其真实再现,读来耳目一新。表现出作者对先进科技和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方法的认可和虚心学习的态度,体现出中华民族勇于承认自己差距的坦诚和虚怀若谷的传统美德。文章还直接陈述了研修生的出色表现和优秀事迹。徐风华发现了连工作非常认真的日本员工也难以发现的质量问题,避免了质量事故;几个月中,“熊天红、李军、顾周游、孙红伟研修生先后5人7次在总装、涂装、焊接生产线上,都发现了质量问题,在每月的朝礼大会上(类似国内企业中职工大会),按铃木公司规定,受到点名表扬。”每人领到价值500日元的奖品。在飞往日本的飞机上,顾周游捡到日本乘客名贵手表、段波捡到皮夹,均上交奉还等,不得不“令日本员工肃然起敬。”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写出了他的团队不辱使命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充沛的情感,也是文集的一大特点。文中多处出现中国研修班伙食状况,以及中日双方对这个问题协调解决情况的记述。伙食问题这看似小事,若弄不好矛盾就会上升至“国际问题”。由于地域差异,文化习惯不同,加之日本部分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伙食问题一直困扰着全体团员。例如:日方为了让员工工作时间不上厕所,早餐只供应干饭,饭菜质量极差、甚至让中国员工吃日本员工的剩饭等。尤其是在磐田寮工场调研伙食时,作者看到“中国员工争先恐后”舀白水萝卜洋芋汤和豆芽汤的场面,他感到日本人真是“欺人太甚”,“在员工们愤怒的目光中,读出了一个民族的屈辱和抗争。”在与日方管理层交换意见时,他看到日方代表“琢磨不定的笑”,就“想起了电影《地道战》中松井那狰狞形象。”作者以这样的描写表达内心的愤慨。此时此地,他深切地感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伙食问题,而是关系中国人人格、国格的问题。虽然愤怒,却不能爆发,因为他是团长;但是他绝不能让自己的同胞一直受这样的屈辱,因为他“不做汉奸”。他与中方其他几个团长一起,尽最大的努力,不激化矛盾,促使日方重视解决这个问题。
作者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在协商会上的情景:长安公司张建民团长就早餐的问题,不客气地说“如生活问题不解决好,其它问题都不好办。”刘凡君就磐田寮伙食质量极差的问题,有礼有节讲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要求日方改善中国研修生的早餐和平时的伙食。并毫不客气地提出:若不解决好这个问题:“一是集体不吃饭,二是集体不上班。”中方女翻译更是把态度表达得淋漓尽致:“重庆人性格干燥,跟海椒一样,是火锅熬出来的,遇到这样的事,打了来再说。”读到此处,真让人拍案叫绝!关于伙食的内容,文集中多次提到,写得生动曲折。在这个问题的协调中,中国团员们都能以大局为重,对日本民族的生活习惯给予理解和包容,尽量自己去适应。但在原则问题上,尤其是民族尊严的问题上,绝不退让。无论是团长还是团员,随时记住自己是中国人,为了祖国的荣誉,他们忍受委屈,据理力争,终获成功。后来日方每月搞一次特别伙食,让他们的厨师学做中餐、重庆菜,尽量让中方研修人员吃到家乡的味道。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宽厚包容的文化内涵,展现的是今日之堂堂中国人的尊严。
此外,文章描写团员们怀念祖国家乡的细节也是非常感人的。异国他乡,若谁有国内电话,“一人接,旁人掺和,为其高兴、呐喊,仿佛电话内容是大家的,因为毕竟电话是国内来的。”“国内来信,是研修生们最幸福的事。”有的员工深夜“悄悄在厕所反复读家书,”在被窝里仔细端详家人的照片。思之难耐时,有的干脆走出屋外,望着祖国方向的天空,凝望那轮明月。中秋之夜,不少研修生“端着一杯茶、拿一个月饼,提一部照相机,放眼遥望天空那一轮皎洁的月光,心中畅想万千思绪无限延伸。”在遥远的异国读到《重庆日报》《重庆晚报》真是“是一种享受。”这些情景描写传达出缕缕愁情,片片痴心,悄然拨动读者情感的心弦,极具感染力。
大笔挥洒,尽情铺陈,让情感宣泄飞扬,成为文集吸引读者眼球的亮点。由于那段让每个中国人痛彻心扉的历史,中国人民对日本曾有过国恨家仇,致使世代中国人刻骨铭心。因而到日本研修,处理好两国员工之间的关系成为团长的他一个重大的难题。他与中国人民一样不但与日本有过国恨,也有家仇。他的岳父就曾在日本人的皮鞭下做过苦工,饱尝侵略者虐待的痛苦。老人听说女婿要带研修生去日本研修,心里百个不痛快。作者在飞临日本上空时,他“身子往前倾了倾,斜视窗外,不禁在心里问自己:这就是中国人民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的家园吗?这就是张牙舞爪穷凶极恶残害中国人民的日本鬼子的故乡吗?真想“驾乘一架轰炸机,怀着满腔的怒火,高声呼道:日本鬼子,我来了!紧接着,我快速摁动按钮,将一枚复仇的炸弹扔下,将这个集装箱式的国家瞬间消失在汪洋大海之中!”这段心理描写不但宣泄心中的情感,更衬托了在日本工作的难度。从侧面告诉读者:他在工作中需要怎样的克制和多大的胸怀;并要牢记自己是团长,代表的是大江厂,代表的是中国,因而他将那段痛恨变成搞好工作的动力。
团员都是血气方刚的男儿,他们看日本人就不顺眼,到处都是一触即发的导火线。为防止冲突的发生,他在全团大会上,表明自己的观点:“有日本人欺负你们,我团长不帮你们说话,团长就是汉奸,是失职!既对不起你们,也对不起祖国!但是你们来日本不是来抗日的,而是来研修,是学习!这是你们的根本任务,明白吗?我停顿片刻,道:你们父母不是嘱咐你们好好干,挣一笔购房的钱吗?”以此告诫团员们以家国为重,以坦荡宽阔的胸襟面对历史。鲜明激情的演讲,掷地有声,充满爱国热情,充满人性关怀。是的,只有国、只有家才是每个人情感深处最柔软最温暖的地方。这样的描写表现出中国人的责任担当和宽广胸襟。不但警醒了团员,也打动了读者,更提升了文章的思想境界。
最让人震撼的是1998年中秋节唱歌的场面:中秋晚上,全团团聚一堂,吃完自己做的饭菜,喝完从国内带来的酒,乡情爆发:“不知是谁提议唱歌”用歌声表达感情。于是“研修生们于是唱起了《我的中国心》《我们的大中国》《说句心里话》。一支歌连着一支歌,一种情连着一种情,一颗心连着祖国和人民……”“歌声嘹亮,飞出窗外,想响彻天际。”在唱国歌时,“一种庄严,一种神圣,一种向往,油然而生。”大家唱得庄严而有气势,高亢而激扬。把心中深沉的家国情怀抒发得酣畅淋漓!“歌声停止后是一种肃静。有的研修生眼里饱含着泪水。”中国有句俗语:男儿有泪不轻弹。而他们此刻是饱含热泪在歌唱,这泪饱含了他们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何等深厚的情感啊!他们是用心、用情、甚至是用生命在歌唱,唱出的是他们的心声,唱出的是他们的豪情,唱出的是他们的那颗中国心。作者就这样毫不吝惜地任笔墨挥洒,任情思驰骋。这是研修生们心向祖国,热爱家园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现,也是海外游子作为中国人豪迈气概的真实写照!文字飞扬着激情,歌声震撼着心灵。我被感动了,我热泪盈眶!一种自豪感蓦然而升。可以说这一场面描写将全文集情感推向高潮,将中心主题、思想境界全面升华。
散文集选材广泛,内容丰富。读者还可以从日本民俗文化、中日人民友好交往、企业管理等角度来阅读理解,但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读出作者的浓浓的家国情怀。文中无论是采用直白陈述、细腻描绘还是大笔勾画,笔尖流淌出的都是那份赤诚的中国心、炽热的民族情。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