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南作家散文作品选》
刘建春
近日读《巴南作家散文作品选》,犹如打开一扇园门,各种鲜花扑面而来,可谓姹紫嫣红,美不胜收。这些鲜花开在巴南这块丰腴的土地上,得天时之地利,育日月之精华,自然开得水灵鲜活,芬芳四溢。面对洋洋洒洒72朵多姿多彩的鲜花,在回味不已的同时,我更多的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抑或,也是一种感悟和感动。我从中梳理出三点感受,谈点自己的看法。
其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固然是一句老话,但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这本集子里的几乎全部作品都是作者在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可以说,读这些作品,我实实在在的闻到了泥土的芬芳。如傅彬的《风自橘乡来》,全文围绕着“风”来写,写风的形态,写风的味道,写风爬上烟囱,吹着稻谷草垛,吹过几棵老橘树,吹着农人的脸……“虽然近乡心更怯,但脚步却停不下来,迎着风,一直朝着家的方向奔去。”
作者巧妙地通过“风”这个意象,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语言朴实得近似白话,但却蕴藏着巨大的思乡情感,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美。
高光亮的《河道弯弯》也写得灵韵生动,情意沛然。作者把如何钓得乌鱼的全过程惟妙惟肖的展现出来,将一种律动的美呈现给读者。
“只见湾仔把竿一顿,水底冒出一串水花,一条乌鱼拼命在水底挣扎。湾仔没有拼命往上拽,凭经验,一提竿就知道是一条大乌鱼。如果猛拉狠拽,不断鱼线就断竿……”接下来,作者写湾仔跟乌鱼打起了持久战,时而将乌鱼拉上水面又沉入水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直到把乌鱼累得筋疲力尽才把一条七八斤重的乌鱼轻松装进兜儿里……
尤其是卖鱼的过程,把一个留守儿童自强自立的精神,通过主人公湾仔的寥寥几句话就活脱脱地展现出来:“我不卖!我不需要别人施舍!我只要200元!”作者意蕴未尽,在结尾处,再一次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湾仔卖完鱼,划着竹筏,消失在弯弯桥那河道弯弯、水波盈盈处,水稻的清香弥漫了整个响水湖……”
戚万凯的《一把水瓢》、汪职坤的《洋芋情结》、周玉祥的《消失的纸焙屋》等,都写得不错,都是在生活中体验出来的真知灼见,写得有滋有味,有情有义,令人感悟尤深,受益匪浅。
其二,“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在这本集子里,写亲情,仍然占有相当的比重。显明的《背影》,通过对母亲背影的描述,尤其是两次不一样的“背影”印象,把一个忍辱负重,坚强美丽的母亲形象生动而真实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读之令人唏嘘、感慨、敬重、崇仰!
“高大的母亲弓成一张弓了,像只虾子,晃动在黄泥土地上”,这是他日常的母亲形象,展现的是一个终年劳累得弯成了一个弓形的背影。
另一次母亲的背影,就更令读者有一种切肤之痛:“……母亲的背上,便留下一道道血迹,血迹浸染下的母亲的背影,显得特别刺目。”
一个长年累月与山河土地相依为命的母亲,过着躬耕自知的生活,却遭遇了如此人为的折磨和困苦,但母亲的韧性和坚强,犹如茫茫大地一样,可以承载一切风雨雷电,酷日严寒。仅凭这点,我们都应该向这位母亲致敬!因为,“母亲的背影,随着她挥动的锄头,晃动着,叠映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与近处的开始泛黄的肥大的桑叶结合在一起,与远处山峦、溪水融合在一起……”
严华的《母爱延续了儿子的生命》,写出了一个坚强无私的母亲,儿子突遇重疾,到处求医,均无结果。儿子一天天危在旦夕。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母亲“也要尽一万分的努力,哪怕倾家荡产!”面对一偶然求医机遇,母亲甚至下跪向老医生声泪俱下的大声哀求。母爱高如山,母爱深似海,儿子最终得救,是母亲无私无畏的大爱才使儿子生命得以延续,直到健康成长。
类似于这种写母爱、父爱和家庭亲情的文章在集子中屡屡可见,如牟绍建的《父爱如山》、吴红蕾的《父亲与酒》、杨超的《父爱如鞭》、舒勤的《童年的花生米》、邹景高的《回家过年》和《挚爱》等。
其三,“民族民间文化才是构成我们民族的DNA”。巴南区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灿烂的巴渝文化,蕴藏着无限深厚的美的景观。在不多的描写巴渝人文景观的散文中,也有不少亮点之作。如刘凡君的《丰盛场的历史变迁》,通过始建于宋朝的丰盛场的历史变迁,将丰盛场的民俗风情和逸闻趣事娓娓道来。同时,将丰盛场的不雅“四多”作了客观记录,并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刻画,揭示了人们在社会发展中心理素质逐步提高的演变过程。
最生动的描写是春节玩龙灯:“表演开始了,舞龙者以跑阵为主,一会儿双龙交错;一会儿呈四边形;一会儿龙头向前、龙体左右对称呈‘凤凰展翅’;一会儿双龙相对、扭‘8’字形呈‘长蛇阵’……两条龙追逐着两颗宝珠,时而昂首如飞腾于云天之上,时而低回若游于波涛之中……”生动的现场描写,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当繁华与喧嚣淡淡而去,丰盛场街上的青石板留下了一段岁月沉浮的痕迹,留下了一段古朴而沧桑的历史,还有一段丰藏古今,盛名天下的巴人传奇……”作者笔中饱蘸历史的深厚文脉,将对丰盛场的一脉文思和满腔期冀诉诸笔端,内含醇厚意蕴的巴渝文化宛然在目,沁人心田。
其他如刘学兵的《行走在木洞的前世今生里》、钱昀的《徜徉在巴文化公园》、严华的《登圣灯山》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把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到了作品中,使文章有了丰厚的文化内涵,读后有一种怦然心动之感。
散文是一种以“我”为主线的文体,内心的情感和生命的品相几乎袒露无遗。正如莫言在评价如何写好散文时所说的“那就是一个‘真’字,真心真意真感觉。有真乃大,有真乃美。”
纵观《巴南作家散文作品选》,我感觉几乎每篇作品都透溢处一个“真”字,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是带着泥土,带着体温写出来的文章,有的文章还写得感情激荡、回旋往复、浓淡天成,颇为出彩。当然,也有些作品显得浅显、粗疏,语言又太过直白,缺乏思想和文章的深度。总体来讲,这部散文选集还是很有质量,展示了巴南区散文作者队伍的实力,为重庆散文园地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