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他为何对那片土地情有独钟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5年10月26日     

——斯缘散文集《我在巴山听夜雨》印象

傅华明

有重庆文学评论界的朋友对我说,斯缘是一位写活了大巴山的实力派散文作者和新语派诗人。我有点吃惊。因为我知道,斯缘尽管文字功底不错,但他毕竟是作过宣传部长的人,大小戴了顶官帽,在他这样的岗位上,动嘴比动手的时间多,指导别人比听别人指导的机会多,依常态,他应该是会说优于会写,善论长于善文。直到我这次认真拜读了他的散文集《我在巴山听夜雨》(以下称夜雨),才颠覆了自己这个习惯性印象。斯缘原来是一位口笔两厉的“秀才部长”,不仅能说会道,更是一位建树文字的高手。

打开斯缘的散文,一股浓烈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巴山渝水的秀丽与清淑,仁河前江的温婉与舒润,老屋炊烟的简朴与亲切,阿爹阿嫂的质朴与善良,家山云雪的色彩与飘逸,夜雨秋池的缠绵与浪漫……美文一篇篇诗画般涌出。情文并茂,力透纸背,真叫人爱不释手,如获甘露。这本书,它不是简单的写景状物、叙事抒情,而是交响着激情与画面、关照着历史与现实、辨析着概貌与细微、展现着感悟与灵性、沁润着慈悲与爱心、交汇着述说与礼赞的经世之书,情感之书,智慧之书。

斯缘能把秦巴天地写得这么活,把城口山水写得这么亲,是什么由头和动因促成了他?我一直在找答案,想来想去还是一位伟人说过的那句话最巴适:“我深深地爱着您这片土地!”

书评历来是见仁见智的活路。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可能得出不同的评论。我读《夜雨》,不仅仅收获了字面上的新奇与感动;心灵的洗礼与净化,才是我得到的最大补益。

情系故土,文接地气。

这本书的几乎所有篇页,字里行间无不充盈着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对故乡山水人物的顶礼膜拜和无限依恋。《眺望巴山》、《寻梦黄安坝》、《明亮的寂寞》、《方斗坪》、《别样清凉在城口》等文,不仅准确地记述了巴渝山水的形貌特色和城口风土人情的古朴淳厚,而且对那些独特的景物和人事有深刻、细腻而动情的描绘。

“风雪三排山”一节,就有这样的句子:“这风有些硬度,可以把山的旋律传的更远;这风有些清冽,可以让山的情思更加轻飏。风之恋歌,一唱就是千年万年,唱弯了金字山的脊梁,唱急了思家切切的背二哥,唱酸了蓼子口婆姨们守望的衷肠。”很短的一段文字,串联的全是接地气的山、风、人、情,写出了有动感的画面,描出了有特色的城口场景。

城口的黄安坝,在风景的榜单上找不到它的名字。可是在作者的眼里,它却是不逐时风、超凡脱俗的“山之精灵”。我们从斯缘笔下看到的黄安坝偏偏是天生丽质:“放眼望去,烟波浩渺,群峰若隐若现;近处凝视,大气磅礴的彩浪,从容不迫地涌动,辽阔无尽地震撼,狂野浪卷的气息,非盆景式彩叶所能企及……”坦荡无垠的草地,清新无比的空气,震撼心灵的夜景,作者笔下都有诗画般的描写。唯有爱之拳拳,才能书之切切啊!

《明亮的寂寞》和《方斗坪》两篇散文,平实而淡定的文字,却生动再现了大巴山的风土人情和生活场景。石片墙、垛木房、片石瓦、火儿坑、老木凳、旱烟袋、野绵地、玉米林、烧包谷、酸菜面……这些城口人再熟悉不过的什物,一旦和具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它就是本色的巴山味道,地道的城口特色。能三言两语写活一个人,很不容易。斯缘写小周招待客人这一节,就恰到好处。“刚从县城打工回来的小周,忙不迭在屋里翻箱倒柜,找来一堆果蔬捧到我手里,全是核桃、向日葵之类山货。然后,小伙子站在一旁,用手指简单梳理了他头上有些凌乱的头发,似乎要尽快把礼貌的一面整理出来……接着他凑近我征询,‘烧几根嫩包谷吃怎样?’”机巧的几行文字,描出了简陋中的热情,朴实中的真诚。凸显了山里人的阳光厚道。

写老人,并不着意刻画,顺手拈来几句粗线条:在屋檐下的老木凳上端坐,默不做声地抽着烟袋,来了客人也只眯缝了眼线,并不仔细打量,吧嗒吧嗒地抽着似乎已经熄火的烟袋,内心保持着不变的宁静,老人就这样与阳光、老屋等景色融为一体,定格在斑驳的垛木旧房与华丽的瓷砖新楼之间的光影中。作者用近乎雕塑的笔法,活脱脱勾勒出岁月留在那片土地上的沧桑感。

多年来,城口既成的生态优势气候优势本是不争的事实,只因过去交通不便,重庆的“纳凉点”总是看不到城口。自2013年城口摘得“中国生态气候明珠”桂冠以来,避暑胜地城口便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好去处。《别样清凉在城口》,作者以多维的视角描绘了城口得天独厚的凉景与美景。浓墨重彩特写了“凉的清风”、“叶的绿意”、“景的沁香”,让原生态的故乡山水顺其自然地站位“盛夏清凉地,金秋五彩山。”其文其意堪称水乳交融。

寻常风物,非凡意境。

我十分赞同诗人向求纬给出的评价。该书是“最有巴山韵味,散文文采最浓烈的作品。”读着这些血肉丰满的文段,品着这些诗情画意的句子,我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看散文集子,而是在鉴赏一帘飘扬在春风秋雨中的画卷,听一曲奏响在明月清流间的旋律。书中的不少篇章,本身就是散文诗,而且是很有韵味、很有意境的好诗。《天堂的彩叶》、《早雪》、《新雪回家》、《亢河:我的心灵与祭献》、《采菊陈家山》、《坪上有风景》等文,作者以敏锐的慧眼和饱满的热情,赞美了季节的颜色,讴歌了万物的成长,吟诵了家乡的美景,抒发了欣赏的快意。笔墨所致,文采飞扬。

“红枫在秋风中火焰般飘扬,黄青冈在秋阳里热烈奔放,绿的松涛在秋云中响彻四方,紫的花朵在秋雨里嫣然飘香。彩云,彩蝶,彩云,彩浪,多情的山水,多彩的华章……心心念念汇成赤城的交响。”(——《天堂的彩叶》)读着这些色彩缤纷、情景交融的文字,你的心一定会被那山那景的大艳大美所震撼!

《早雪》属于抒情诗。“逼问”的句式很出彩。阳刚的山,被柔淑的雪压住了风头。《新雪回家》则以意识流的手法写活了雪的动态,盛赞她出发与归程的一路高洁。这两首写雪的散文诗,笔眼都专注在雪的品质和意境上,题旨如镜——天地万物都要接受雪纯净、清雅与冷艳的洗礼。《早雪》的开头就很提神:“为什么你总是悄无声息,轻落在如此寂静的圣地?我巴山高傲的头颅,厚实的肩膀,为什么却承受不住雾的轻,雪的柔,竟让一袭轻薄的雪衣收敛了伟丈夫的豪气?”《新雪回家》的结尾更是意味深长。雪说:“我要回到真正的家,大地,广袤的大地……即使粉身碎骨,香消玉殒,也要回到生我养我,属于我灵魂的那一片土地。”

写亢河,雨、雾、树、歌都是跳动的音符;山、水、人、屋都是沸腾的生活。作者从人们见惯不惊的乡土中捕捉到偌多的新奇与感动。“一座茅草土墙房萎缩在林立的砖楼之中”。单凭这一句,我们就能感知亢河人家的今非昔比。“森林人家”的招牌与游客蜂拥的现状在告诉读者,那一道清澈的亢河水,正在书写脱贫致富的故事。如此山美水美,人灵景秀的地方自然有人气,有来客,有歌声,有歌手。所以当作者听到山间传来开怀大唱的山歌时,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感悟:“山的硬朗,水的柔情,风的流韵,柔和成一片歌海的烂漫季节,如山花清新迷人,似岚雾潮润心房。”如今,这里的人和山水都在追赶时髦、追赶新潮,这就是亢河。

自古以来,赞美菊花的诗文,可谓车载斗量。陶渊明的、李清照的、曹雪芹的、毛泽东的,菊花幽香耐寒、清明谦卑、能伸能屈的品质,仿佛被名人伟人们写尽写绝了。特别是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出现后,写菊花的门槛似乎垫的更高了。《采菊陈家山》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师古人而新古人(推陈出新)。作者也引用了前人咏菊的诗句,但他写菊赞菊的视角和手法,比之前人更立体更多元。文中的观菊、闻菊、采菊和品菊,作者独具匠心的现场眼光和本土情节,是任何人也不能代替的。所以,斯缘所写的此菊不是彼菊,山野之菊非同庭园之菊。它是不择生存环境、高扬生命耐力、有花尽情开、有香尽情放,“润润的,揉揉的,甜甜的,爽爽的,采摘一会儿,衣沾蕊馨,手留余香”的城口县陈家山之菊。

读了《坪上有风景》,我真想去拜望蓼子乡的那块宝地——梨坪。不知是作者笔下生花,还是梨坪天生奇景,这篇出神入化的文字,可谓再现了现实版的卧龙岗和鲜活版的桃花源。我在城口生活了整整34年,浑然不知前河谷上、金字山下竟有这么一块深藏不露的“田园部落”,阡陌田畴,草木葱茏,纤尘无染,柳暗花明等等景象,正是烦躁的城里人所向往的去处啊!谁看了这一段,都会是心花怒放的感觉:“云遮雾罩之中,峰围溪绕之里,炊烟袅袅之下,鸡鸣狗吠之际,巴渝特色的白墙黑瓦的村舍俨然分布……风无痕,溪无声,在一切显赫之外,在一切喧闹之外,尽显安详与平和,以及深山农人的真性情。”傍晚,当樵夫牧童村姑归家之后,火塘那可口的罐罐饭和老人们的龙门阵,别提有多惬意。

斯缘笔下的梨坪,写出了别样的风景,写出了别样的乡情,也写出了别样的意蕴。

巧抓细节,剪裁得体。

都知道“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点。如何在一大堆“形散”的素材中创作出“神聚”的作品,得靠两手硬功夫。一是抓住有价值的细节,二是对散体的文字有恰如其分的剪裁。《西部作家》主编王克楠特别看重细节。他说“(散文)抓的是生活的局部,是局部中的细节,如果没有细节,散文就是一盘散沙,毫无生机。”同时他又说“(散文)可以纵情地想象圆满其细节,表达自己对所述事体的解剖和追问,在主客体碰撞感应中,书写自己真切的生命感受……”《夜雨》一书,对细节的处理和情感的表达,可谓捏拿得度,正当火候。所以它的长文不显枝蔓,短文不觉亏欠。

《眺望巴山》里的4章,每一章都有内容的倾斜,都抓住了典型的细节。“心跳八台”的细节是“一碗水”;“渝陕界梁”的细节是云雾;九重山的细节是青草塘的传说和杜鹃花;三排山的细节是风雪。假如不抓细节,不找特色,“眺望巴山”这个题目,那可是看不尽的千山万水,写不完的“百科长卷”。作者在气象万千的大巴山景物中,只选择那些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并在写实的叙述中融入自己的情志与感悟,这就使得《眺望巴山》既有生气,又有文采,而且不枝不蔓。

写城万快速通道的《穿越八台》,是一篇大文章。如果要把城口人修这条路的全过程事无巨细地写下来,那将是一本很厚的书。可只有万余字的《穿越八台》,却把城口的这条“天路”自立项、筹资、建成、通车的所有过程与场面,都清晰地展现出来了。文章巧妙就巧妙在突出重点,精当剪裁。作者以小标题分领题意,把大文章分解成若干板块,截取不同的横截面,选用突出主题的不同细节,题分多路,各有侧重。如“落寞的痛”和“答卷”,是写大山的闭塞与山里人的期盼的。“绝壁挂口”和“七月的蹂躏”,是写修路艰难和抵抗山洪险情的……把所有分领不同任务的篇章组合起来,它就是完整的大文章。

无须赘述,《夜雨》集子中的散文,在选材立意、构建结构、慎用细节、合理剪裁等方面。都是可圈可点的。

此外,多种修辞手法的适时跟进,也有助于提升《夜雨》的文采。比喻、夸张、引申、隐喻、设问、双关等等,随处都能见到。不少排比句就用得恰到好处。例如:“河流是鱼虾的家,天空是雄鹰的家,大地是种子的家”(——《新雪回家》)“(枫叶)红得开朗,红得剔透,红得耀眼”(——《山村秋意浓》)“(柳河)遥远如天边,静谧如处子,清澈如明镜”(——《柳叶轻盈》)“溪水就是洋芋,溪水就是包谷,溪水就是他们的血液,溪水就是他们的生命”(——《亢河,我的心灵与祭献》)“美景在这里沉寂,故事在这里埋藏,梦想在这里发酵,生命在这里轮回”(——《穿越八台》)斯缘的散文婉约、理性、朴实、清雅,有个性,有文采,与他精通修辞技法,我想也应该有一定关系。

此外,《夜雨》中的一些独特见解和近似哲言的语句,无异于给读者的一份馈赠。我读后获益匪浅。例如:“晶莹的雪只钟情高处,因为圣洁原本在高处”(——《守梦黄安坝》)“现代社会,越是安宁的朴素的东西,越是让人难以企及”(——《亢河的另一道风景》)“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滤去的是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巴山茶韵》)“(煤炭工人)一双双乌黑的手,一张张泥泞的脸,装订成阳光的诗篇”(——《穿越八台》)“(登山者)与其说是攀登山峰,不如说是在攀登人生……每一个地方,都要耸立一座人们仰望的山”(——《仰望与攀登》)

倘若要把这本书一一评说下去,还得有很多的话要说。我以上的一管陋见,仅在抛砖引玉。

在此,也有与斯缘商榷的地方。

《夜雨》中的《云遮雾绕聚马坪》这一篇,写出了万山丛中天然独立的一块平地——聚马坪,它的孤独它的险峻它“世外桃源”般的自在以及一群中学生在此开荒种地办农场的故事,都很动人。写到此,我满以为作者会顺势来一笔,把清代嘉庆初年闹白莲教,城口义军与官军在聚马坪血战的故事点出来。若讲历史,这儿完全可以浓墨重彩地写一段。当年激战,聚马坪现场阵亡的白莲义军达三千余人,战事之惨烈,《城口厅志﹒武功志》里详有记载。作者看过厅志熟知此事,在一篇题目叫“云遮雾绕聚马坪”的文章里,没出现这一段历史,无论作者是怎样的题材考虑,我认为都是这篇文章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