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因为心中那份特殊的情感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5年10月9日     

——长篇小说《大唐贤刺史》创作谈

郑京鹏

我的长篇历史人物小说《大唐贤刺史》写毕,知道这件事的朋友们对我说,你应当写个创作谈,讲讲你是怎样写起这部小说来的。于是,我坐到了电脑前,敲打着键盘,点击着鼠标,在荧屏上留下文字,来谈谈我的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

《大唐贤刺史》描述的主人公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他曾经在忠州做过刺史,曾经是我的父母官。历史上的忠州,下辖临江(今忠县)、石柱、丰都、桂溪(今垫江县的一部分)和梁山(今梁平县的一部分)五县。州府所在地就在今天的忠县县城。在今天的忠县县城里,仍然有两个重要的行政区划,一个叫做忠州街道,另一个叫做白公街道。忠州街道是为延续忠州的历史地脉而命名的,白公街道是为纪念白居易在忠州的突出政绩和文学成就而命名的。还有,忠县的《忠州日报》、《忠州艺苑》杂志,也都冠有忠州二字,也都延续着忠州的历史文脉。因为有了这些渊源,我对白居易便有了一份特别的感情。

早在上小学的时候,我就读到了白居易的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歌。尽管那时对诗题和全诗的内容似懂非懂,但对前面那四句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是牢牢地记住了的。心想,这个作者很亲切,也很真诚。因为他离我们似乎很近,他所抒写的野草“一岁一枯荣”的自然现象,就是我们平日里生活中常见的,说的也都是实实在在的十分真诚的话;他所赞颂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既是他所向往、追求和践行的,也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因此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甚至崇敬起白居易了!

没想到,后来我就读的重庆市忠县师范学校,校址就在县城西山的白公祠里!这座白公祠,是后人为纪念白居易修建的。现在这里还保留着白园、荔枝楼等有关白居易的珍贵的历史遗迹。本来,忠师原来的校址在县城的西山公园里,当时由于国家三线建设的需要,西南师范学院由重庆市北碚区迁到忠县,占用了忠师的校址。文革后,忠师恢复招生,西师又没有搬走,忠师便暂借已经十分破旧、而且没有什么内容可供游人参观的白公祠作为校园办学。后来,由于国家战略政策的调整,西师迁回了重庆北碚,忠师才搬回西山公园。白公祠作为忠师的临时校舍,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因为我求学的地方,就是我少年时代所喜欢和崇敬的白居易的纪念地!

学习和生活在这样一个有着丰厚历史底蕴的环境里,我的心里不免生出了强烈的自豪感,白居易的业绩和精神时时地激励着我,鞭策着我。我暗自下定决心,作为忠州的子孙,在学好规定的功课外,还要学习白居易的为人和写作,争取将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因此我便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连周末的时间也都没有闲着,有时晚上学校组织看电影,我都没有去参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读完了语文老师大学学习时的《文学概论》、《写作》、《中国文学史》等教材。期末考试时,语文老师竟给我的语文试卷打了个满分!对此,同学中颇有微词,认为试卷中有作文题就不应该得满分。语文老师却说,给人家满分还算低了,因为他的语文水平已经超过了一个中师生!同时,我还根据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针对同学中吃饭时有抛洒饭菜的现象,写了一首诗,劝道大家珍惜粮食。语文老师拿去修改后,叫人写了出来,张贴到食堂的墙壁上,让大家受到教育,收效也比较好。

后来毕业参加工作了,由于我对白居易的那份独特的感情,就从没有间断过对白居易在忠州的政绩和文学成就的宣传和研究,而且写了一些诗文,发表在报刊上。这些让我对白居易在忠州的生平事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于是便产生了一个想法,要对我所喜欢和崇敬的父母官白居易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推介,而且这种推介是要形象的、生动的,是要让忠州的市民们都能够看得懂的。这样想着,白居易在忠州为官和诗歌创作的那些场景,就在我的脑海里逐渐地活跃了起来。

白居易不仅是一位人们耳熟能详的大诗人,更是一位政绩卓著的官员。他在忠州的时间虽然较短,做的事情却不少,但这部小说并没有全部涉及到。它只是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紧紧围绕修建忠州白桥、白公路,进行州府行政改革,倡导学习本土忠义人士精神,兴办书院,传授香山蜜饼技艺,为贫困州民捐衣捐银子过冬,掀起春季植树活动,与州民聚会同乐,到东坡栽树种花,深入十三坎、巴营山一带调研税收情况,提出并实施“劝农均赋租”、“省事宽刑书”的主张等故事情节,展开矛盾冲突,对白居易进行了深情地描述,塑造了一位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大唐贤刺史与优秀诗人的艺术形象。

在写作这部长篇小说中,我遵循了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应当“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如人物,白居易和他的夫人杨氏、家姬樊素、女儿阿罗等都是历史上实有其人的,他在忠州府的官员同事张别驾、蹇长使、殷司马、冼司户等则是根据创作的需要虚构的,还有作品中经常提到的人物宪宗皇帝、穆宗皇帝和宰相崔群等在历史上也都实有其人,而严儒仕、汪岩、柳泉等则因年代久远,无从查考,只能折射出某些历史人物的影子。如修建忠州白桥、白公路等不少事件也都实有其事,有的在史料中能够查找得到,有的在白诗中也能够真切地见到。

《大唐贤刺史》这部小说写完了,终于了却了我长久以来的一桩心愿,我对白居易的那份特殊的情感终于有所寄托了,人们可以形象生动地看到白居易在忠州的事迹和精神了,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但在感到轻松的同时,我也有一些担忧。因为白居易是历史名人,研究的成果不少,稍不留意就可能把好东西给弄丢了。不过,用小说的形式反映白居易在忠州的工作和生活的文学作品,目前还是第一部,自己就算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吧。因此我以为,拙著无疑还存在着不少的缺陷,欢迎各位大家不啬赐教。同时,也感谢为本部小说提供了帮助的各位朋友,祝大家身体健康、创作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