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一曲战争与人性较量的挽歌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5年9月18日     

——读陈显明长篇小说《战俘营》有感

刘凡君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陈显明的长篇小说《战俘营》问世了,在此表示热烈地祝贺!

陈显明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作家,产量高,质量好。近年来,先后出版了《农民代表》《追踪遇难者》《大拆迁》《风雨晓月楼》《杨沧白》等作品。其中,先后有四部作品与中国作家协会、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市文联签约。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近年来将创作的方向由现实题材转向历史题材,特别是在如何讲好巴南故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其实,创作历史题材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作者的思维往往受到历史事实及史料真实性的局限,作者常常在写实与写意的问题上产生纠结。但实践证明,陈显明的转型是成功的,其标志就是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杨沧白》和《战俘营》。

读了《战俘营》,总体印象是:小说主题突出、题材新颖、情节曲折、人物形象塑造鲜明、生动。可读性、画面感较强。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是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小说反映了大时代(二次世界大战)、大背景(抗日战争大后方)、大事件(重庆大轰炸)。反映了在中共南方局直接领导下开展的一场反侵略、反法西斯的斗争。其次,小说写到了时代的大人物,如周恩来、张治中、郭沫若;写到了蒋介石、冯玉祥等。作者在字里行间始终把握时代脉搏,可见风云变化。

二是小说题材新颖。小说选取日本战俘这个角度,反映二战大后方重庆某地关押日本战俘的一个生活场景,反映以日本军国主义者与中共地下党之间开展的侵略与反侵略、教育与反教育、间谍与反间谍的斗争。作者把战俘营作为小说人物活动的一个典型场景、舞台来塑造与设计。凸显出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决战,是一场战争与人性较量的挽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反法西斯斗争的延展性、复杂性与艰巨性。

日本侵略者成为战败者,成为人类历史的战俘,这是历史的必然。战俘,在战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对待战俘,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道主义精神。日本战俘在重庆的本身,就是鲜为人知的事,期间,发生了哪些故事更无人知。把战俘改造与间谍活动结合起来,使小说好读、好看。

三是塑造了一批生动的人物形象。小说把家事、国事、天下事融为一体。把王玉林、吴侃之、池田敏子等家庭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写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小说人物刻画生动、形象。比如:佟国彪的粗鲁率直、史怀书的阴险狡诈、吴侃之的深谋远虑、王玉林的柔弱与刚强、池田敏子、杉本一夫人性复归等。小说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比如,吴侃之与王玉林丈夫梁雨村的同学关系;王玉林与史怀书、梁雨村、田秀芝、池田敏子的爱恨情仇等。

四是情节生动、流畅。小说通过狂轰滥炸、清明风波、特殊教育、阴谋越狱、审讯敌特、反省大会等事件,推动情节发展,结构跌宕起伏,舒展自如。

70年前的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迹。那座横亘在巴南境内山坳里的日本战俘营像一部生动的活教材,在苍茫的天空中讲述战争与和平的故事。今天,作者书写这段历史,就是为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缅怀先烈,开创未来。

祝愿作者继续重拾巴南文化碎片,铸就巴南文化的灵魂,立足本土,讲好巴南故事,创作出更多更好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