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维亚的长篇小说《迁》
何真宗
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今天,历史性、民族性写作在作品中的表现也渐渐趋于表面化、浮躁化,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现实文学作品越来越少,特别是网络书架上,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凤毛麟角。重庆作家李维亚在花甲之年在出版了第一部纪实性长篇历史小说《迁》之后,又将其改成网络小说在中文在线网签约出版。作者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开启了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大西迁时许多人不曾知晓的历史记忆之门,同时也开创了网络文学中纪事小说的文学性、历史性、民族性写作的先河。
网络版小说《迁》,以铁血西迁大撤退为由,以军布业加工联合会的产生,到解散作为主线,硝烟弥漫的大后方,落后的加工生产方式,悲壮的爱国情怀,当局用之者存,弃置时置之死地,这就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过去,也是他们选择共产党的必然。书中军需署实权人物蒋侯乙认为为远征军士兵增加蚊帐是小题大做,日军却大做文章,派间谍刺探军情,派飞机炸毁了蚊帐加工厂仓库以及粮食,医药等补给物资,中国远征军5万官兵在胡康河谷,野人山上,因饥饿、疾病失去战斗能力,被蚊子、蚂蚁、黄蜂活活吃掉,造成非战场死亡的故事,前因后果历史细节,作者故事化演绎人物情节,与小说人物的日常生活交织起来,既使得小说情节发展更为紧凑,又将历史真实地摆在读者面前,从而把读者带进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让我们知晓民族资产阶级的前辈有一群可贵的民族精英。
一个作家,没有民族性的内涵,其作品就失去了坚实的情感基础,一部好的历史小说中的描写绝不仅仅是描写,而是如何将作品依托于民族性,又超越民族性。而这也是《迁》的可贵之处,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即将胜利,国民党迫不及待,将陆海空三军统一换装美式军服,殊不知这个结果给2000家小纺织厂带来灭顶之灾,五万工人失业流落街头。丧心病狂的当局,将签订的军布业加工合同断然撕毁,不给应该的加工费,而且还要厂家赔偿棉花。季学民和彭佩然在《商报》上鞭挞军需署无耻之极,阳刚之血气、壮烈之血性,彰显了民族精神。作者以错综复杂官场心里与玩弄权术捞取私利的阴谋使得小说悬念迭出,惊心动魄,在真实的故事里融进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激发中华民族新一代少年对历史、对现实的深思和反思,激活当下少年们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民族精神的敬仰。故事中南方局领导亲自出面,动员重庆所有进步报刊,在同一时间,一致批评国民党忘恩负义,卸磨杀驴,季学民带领数万纺织工人上街游行,声讨陈诚卖国行径,最终取得斗争胜利,这宝贵的历史文献,对今天尤其可贵。
作品的个性化描写也极具特色,比如季学民来到重庆,在内兄左见庸的德利碱厂做厂长,在刘阿荣帮助下他生意很快盈利赚钱。上线“老张”在为党筹款中私自加码,中了特务尤兰猻的圈套,季学民在内兄和妻子的帮助下完成加码任务。交款时发觉筹款中了敌人圈套,要求见上级反映情况。“老张”不同意,两人争执一番,上级为了稳妥起见,命令“老张”去延安,季学民“撤离重庆,自行隐蔽”。季学民忍痛离开即将分娩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只身去了湘阴……而当南方局与季学民直接恢复联系后,上线彭佩然对他抱有怀疑,于是给予“留党察看”处分。主人翁任劳任怨没有半点怨言,默默无闻从事地下工作,直到为营救战友,被特务打成重伤,用事实取得同志的信任,这毫无疑问是具有创造性的。作者以错综复杂的误会使得小说悬念迭出,敌特搏斗惊心动魄,家庭温情的意味、夫妻深邃的意蕴,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在真实的故事里融进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文学是人心,是灵魂,是心灵,是人性的本真与本源,这不仅表现在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还表现在故事的发展结尾。李维亚的创作风格首推现实主义的细致入微,漫长的事物发展在他笔下由件件生活细节串联成珠,灼灼发光。在国共两大阵营大事件上,在他笔下珠联璧合,驾轻就熟,因为故事在作者心中烂熟于心。比如南方局与国民党军需署围绕军布业的斗争,单刀直入,干净利落,庞大的事件几千字叙述清楚,表现作者只有驾驭历史才能解释历史懂得借鉴历史,有一种浪漫主义驾驭历史的雄风霸气。其在文字表述的字里行间,包含了民族精神与一个人生活道路上的修炼,真正价值历史将给予褒奖。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