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忧国忧民的别样感怀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5年5月11日     

——浅析《读<杜甫诗有感>》

郭凤英

杜甫的“三吏”“三别”,千百年来让人荡气回肠,心里无不涌起悲愤与怜悯交织之情。今人再读杜诗,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别伤吏酷道真情,颠沛流离百姓声。一介儒生毫笔小,华章不朽续诗经。”(龙银玖《读<三吏三别>》),算是对杜甫为民写诗的一种总结。

首句的“别”和“吏”分别指“三别”“三吏”,同时又高度浓缩“三别”写的是百姓之“伤”,留给后世的也是悲情之“伤”。当年百姓为何会“伤”?只因为吏“酷”,因此,这里的“酷”既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官吏的残酷之举,也是社会的残酷现实。一“别”一“伤”,一“吏”一“酷”,仿佛让读者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看到了百姓的颠沛流离。杜甫借“三吏”“三别”抒发他同情民众的深切情感,诉说的是百姓渴望安居乐业的心声。简约的文字,精炼的总结,可见诗人是读透了这几首诗的。

后两句则是对杜甫的评价。杜甫作为一介儒生,纵然有酣畅淋漓的文笔,但如何能写尽百姓所有的苦痛呢?毫笔,一指毛笔本身,二指微小之笔。杜甫手中的笔虽然微小,但他“华章不朽续诗经”,意思是给后人留下了不朽诗篇,不但等同于续写了《诗经》,更是将他的诗作历练成了“诗经”,一如佛家的佛经。

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其对“三吏”“三别”所写那个时代百姓苦难的深深同情,也表达了对杜甫的无限崇敬之情。笔者认为,是安史之乱造就了忧国忧民的杜甫,当杜甫在长安四处求取仕途功名的时候,即使“忧”,也是小情小怀,或者说忧虑的是自己不得志。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真正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真正接触到难民、贫民,他开始反思帝王与朝臣的所作所为,于是有了《贫交行》的感悟。

今人读《贫交行》,有了如下诗句:“覆雨翻云非义朋,贫交管鲍有真情。人心向背定天下,国泰民安赖信诚。”(龙银玖《读<贫交行>》)杜甫一生遭际十分坎坷,为求仕曾滞留京城多年,他结交的朋友,多为重情重义之人。这里,诗人将“贫交行”的含义深刻化,从普通人的交往到君臣之间的交往,阐释出非同一般的哲理。首句“覆雨翻云”是杜甫“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的浓缩,“非义朋”所表达的意思和杜甫也相同,那些以利益为先的结交哪是真朋友?“贫交管鲍”也脱自杜甫“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管仲和鲍叔牙的结交才是人间真情的体现。

普通人交友不慎都可能会有可怕的后果,那么君臣之间呢?诗人说,如果“人心向背”,何以“定天下”?如果“人心向背”,“定天下”的“定”,就是衰败或灭亡的象征。“人心向背定天下”是用肯定句式表达否定之意,这是诗歌创作的高技巧之一,即反讽手法。如何才能“国泰民安”呢?诗人做了肯定回答:“赖信诚。”即君臣之间必须诚信交往,都有为国为民的愿望,并将此作为终极目标,无论如何艰辛都努力去实现,这也是每个君王与大臣都应该具备的品德。

当国家蒙难时,那是君王之“贫”,国家之“贫”,臣子不能抛弃君王,抛弃国家。当臣子为国为民而因处理方式不同触怒君王时,那是臣子之“贫”,天下百姓之“贫”,君王不能遗弃臣子,遗弃百姓。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的这种思想,是对杜甫原诗的深层次解读,也是一种升华。

造成国家“贫乱”之原因何在?杜甫首先将矛头直指唐玄宗的失德,以及无度宠幸杨贵妃,造成了人民的流离失所。如果说杜甫《丽人行》是一首“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读杜心解》)的上乘之作,那么,“三月香菲美艳巡,骄奢皇室势绝伦。盛唐弊政黎民怨,鼙鼓渔阳酬国君。”(龙银玖《读<丽人行>》)则达到了辛辣讽刺的效果。

这首诗的前两句概括了杜甫《丽人行》所描绘的场景:三月天里,杨贵妃兄姐妹穿着艳服出巡踏春,过的是骄奢生活,展现的是皇家倾天势力。其中,“香菲美艳”与“骄奢”相映衬,“骄奢”则与“黎民怨”相对,之后“弊政”又与“鼙鼓”相对。这里的“映衬”不是对照出美,“相对”也不是技巧中的“对仗”,而是“对照”出一个结果:“鼙鼓渔阳酬国君。”

因为杨贵妃家族依仗皇室权威获得娇宠,导致君王昏庸;因为君王昏庸,导致盛唐出现弊政,黎民百姓怨声载道,君王却听不见也看不到,眼里只有“丽人”,于是,渔阳人安禄山造反了。“鼙鼓”指中国古代军队中用的小鼓,这里指代安禄山叛军攻向京城长安擂响的战鼓。“鼙鼓渔阳”是倒装,“酬国君”本是感谢国君之意。因为任由宠妃家族势力膨胀,国事日渐疏远,弊政致民不聊生,于是民怨沸腾,安禄山擂响“鼙鼓”来“感谢”君王,这种辛辣讽刺,只用了一个“酬”字,便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读原诗而破原诗,如果不能读出更深的含义,则会画虎不成反类犬,文中所例举的诗作,皆是今人对杜甫诗的解读、精读、深读,每首诗都带着深深的思考,不露痕迹地赞美杜甫忧国忧民情怀,鞭挞贪官污吏乃至失德君王,字里行间,流泻着一腔爱国爱民之情,让人感到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