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琼
郭凤英的长篇传记小说《巴蜀都督张培爵》以宏大背景,广阔地再现了清朝末年,中国各界特别是四川人民的救国救民活动全景;以复杂生动的情节,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人物形象:正气凛然的张培爵,柔情侠义的冉清月,豪爽勇敢的袍哥贺大胆,老奸巨猾的胡景伊……一系列人物中,李捷三的形象给我难以磨灭的深刻记忆。
当今人们的生活逻辑充满了矛盾,各行各业充斥着不好不坏、亦正亦邪的人物;而许多文学作品却没有充分反映生活的真实状态,塑造的人物,坏人是坏透了:“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全体无一完肤;好人是好极了:“肚脐眼都光滑无比。”全身无一瑕疵,所谓“矮穷挫”、“高富帅”者也。其实,好的文学作品,是应该真实地、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展现人们的本质。
《巴蜀都督张培爵》中塑造的反面人物李捷三也有人性的光辉,这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是挖掘出了被人们所漠视的生活本质的叙事。这也是笔者推崇该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十五岁的李捷三怀才不遇,长相较丑,是知府衙门的师爷,在官场混了多年,“肚子里的花花肠子太多”,他的奋斗只有目标,没有原则:“前半辈子我遭受的耻辱,一定要在后半辈子洗刷干净,我要让所有歧视我的人屈服。”
遇到张培爵,李捷三似乎变得阳光了。张培爵敬重李捷三是有才气的人,夸赞李捷三是庞统似的人物,“第一次有人将自己和庞统相提并论,李捷三对张培爵自然另眼相看……”这给了李捷三不少的自信,李捷三觉得遇到了知音。因此,他对张培爵感激有加。
张培爵策划重庆起义时,李捷三甘做张培爵的内应,真心实意地辅佐张培爵。其实,李捷三内心想的是,“一定好好完成张培爵托付的重任,好好立下一个大功劳,将来,张培爵一定不会亏待他的。能跟朋友一起共掌重庆这片天,他定会扬眉吐气。”
在蜀军政府成立后,都督张培爵任命李捷三为蜀军政府副秘书长,地位远不及冉清月,特别是看到未为蜀军政府成立出力的贾平怀位置高于他,李捷三心里埋下重重的委屈。
巴蜀和政期间,张培爵以川渝民生为重而委曲求全,屡次不采纳李捷三的建议。姑息养奸的结果是尹昌衡坐大,李捷三选择了离弃张培爵,投靠尹昌衡;极度狡诈的袁世凯力量来势汹汹,架空了尹昌衡,李捷三转投袁世凯的红人胡景伊;后来,李捷三为袁世凯诱捕张培爵出了大力气,胡景伊给了他代理副都督职位。
至此,李捷三的逆袭似乎成功了,书中却一神来之笔:“穿上崭新的副都督军装,……李捷三还是那样尖嘴猴腮,弯腰驼背……一个猥琐的中年男人。”彻底凸显了李捷三的丑恶形象。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是,李捷三的爱情悲剧最终竟然成全了他的人性美。李捷三爱上了冉清月,而且爱得刻骨铭心,忠贞不二,至死不渝,哪怕冉清月从不拿正眼瞧他甚至憎恶他。
“我爱她!”李捷三悲伤得泪水盈眶地喊,“你们谁都不懂我对她的感情有多深,我宁愿被她骂被她打。她不爱我没有关系,只要我能经常看到她。……什么权利地位、荣华富贵,我都可以不要,我只要冉清月。”
最终,冉清月却是为张培爵而悲壮地死去。心爱之人香消玉殒,李捷三的灵魂受到天塌地陷的震荡,抱着冉清月的尸体,良心一点点复苏:“我不该出卖列五,他把我当兄弟,当朋友,我对不起他,对不起你。清月,你们不该死,该死的是我啊……”
最后,李捷三为保护张培爵、冉清月的朋友,毅然选择死亡,临死前喊道:“把我埋在冉……”他想将自己的一把白骨埋在哪里?埋在冉清月身边?他不够资格,但这是他的梦。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一切荣华富贵、权势地位,都不及冉清月对他的一颦一笑。然而,他至死未能得到。看到的是冉清月对他的蔑视,心里装的却是他对爱情的美丽幻想。
一个人长得丑,不是他的罪过,在倍受轻视的过往岁月中,他保持了一颗美好的心,渴望被重视,被认可。不过,却又因为丑陋的相貌,他想借权势地位改变命运,他错了吗?对权力的迷失,对地位的心态扭曲,这是一个封建时代底层文人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心里轨迹,有过梦,有过错,甚至有过罪。而最终,是爱情的力量唤醒了他,他曾将一起战斗过的朋友当敌人,最后又将敌人当朋友,不管“朋友”是否认可他的良心的复苏,他用“人之将死,其言也哀”的巨大悲情方式,洗刷了自己的灵魂。
正如《巴蜀都督张培爵》中作者的感叹:“任何人,都无法谴责一个一心一意爱一个女人的人。”或许自私,或许充满邪恶,但爱,就是爱。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