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一面折射城口历史的明镜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4年12月1日     

——读《巴山老知青》有感

朱瑞建

感谢《巴山老知青》这部书的作者向求纬,他把在城口生活20年的所观、所感、所思、所惑用长篇散文表达出来,带我回到父辈、爷辈生活的那个已有些陌生的年代去瞧瞧,让我多了一个维度看看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已经走过,正在走过,即将走过的青葱岁月。感谢书中描述的那几批数以千计的知青们,来到那个从万州出发要绕上大半圆圈儿,还要步行翻八台,爬白芷,单边就要走三天才能到达的一方“净土”上,或自愿,或被自愿地贡献出自己的美好年华。这部书,让人倍感亲切,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书中的那个人——白东东,作者的影子。一个为了自己理想敢于选择,敢于坚持,敢于奋斗的影子。他一路引吭高歌,风风火火地来到城口,“占领”山头,插队落户,然后修知青屋,讨老婆,生孩子,搞代课,回县城……一晃,20年光阴如白驹过隙,从18岁变成了28岁,从28岁又变成38岁。一路走来,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地坚持写作,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地靠近自己的理想。

书中那群人——“内支”青年。他们的到来,为城口这个交通极度不便,信息极度闭塞,发展极度落后,空气极度清新的“世外桃源”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引起了不小的“骚动”,也在一些神口的男男女女心中荡起了阵阵涟漪。他们为城口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艰苦的条件,艰难的生活,加倍透支了他们的青春热血之躯,很多人留下了“养老疾”,更有甚者为城口付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的付出和奉献已经渗透到一代城口人淳朴的脑髓之中。

书中的那一方人——城口人。此时,脑海里就冒出这样一些人物形象:高肩打杵的背二哥,等着媒婆上门说亲的村姑,穿着破旧褂子补疤裤子的“半寡寡”,穿着单薄衣裳,盯着知青老师讲山外稀奇事的山里娃形象......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实在无法想象当时是怎样的生存条件!无法想象我们的父辈、爷辈以及我们的祖先们在这方土地上怎样生存了下来!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更是造就了一方人的脾胃儿,正是这样艰苦的环境,却孕育出了城口人自强不息、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气质。今天,城口人正秉承着特有的品质,用勤奋和勇敢书写着属于一方人的传奇,正以着同样的淳朴和热情迎接着来自山外的宾客。

《巴山老知青》这本书值得城口人读一读,了解了解那年代城口的样子,了解了解那年代城口人的生存状态,多给自己一个角度,一面镜子,偶尔照照自己,偶尔认真地看看脚下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这本书值得年轻人读一读,正如作者在书的后记中写到:昨天总是从前天过来的,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当然也就没有明天。至少,正值18岁到38岁年龄段的人,总可以了解一些别人在此时做了些什么,你自己此时又正在做着什么,总可以无悟出点什么吧?

回忆不仅是为了回忆,而是为了更好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