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笔在新闻文学间——读侯长青《自留地》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4年11月24日     

何真宗

近年来,由于媒体的发展,更由于人们阅读习惯和读者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作为增强可读性的手段,新闻呈现出一些“文学化”色彩,而另一方面,为使文学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则相应呈现出一些“新闻化”倾向。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的重庆万州著名记者、荣膺第三届重庆“十佳”新闻工作者的侯长青,近期在长江出版社出版的新闻作品集《自留地》,可以说,正是新闻“文学化”的成功之作,运笔行文犹如作者的名字,书中的“那些事”“那些人”“那些景”“那些思”既有着新闻的敏锐与力度,也有文学作品的抒情与诗化特征,彰显着新闻文学化写作的“才气”与“勇气”。

因为文学化书写,特别是一些小说化的情节或散文化的叙述处理,使得《自留地》里的新闻作品显得很生动、鲜活,即使新闻本身所负载的岁月已逝,甚至物是人非,但字里行间充满的人性、人情美好刻画,并不过时。请看——

这是极其悲壮的一幕。

锣鼓声声揪心,丧歌句句催泪。1999年10月1日晚上10时,就在举国上下欢度国庆之夜的同时,下庄村人却在巨大的悲痛中作出了一次刻骨铭心、彪炳千秋的选择。

村支书毛相林满脸悲怆地走到黄会元灵柩前,嘶哑着说:“父老乡亲们,下庄公路已到了关键时刻。50天前,沈庆富走了,现在黄会元又离我们而去。今天,我们在黄会元灵堂前表个态,这路还修不修?愿修的请举手!”

“修——”毛相林话音刚落,呼啦啦一片手臂高高举起,参差不齐,直指苍天。村民们的吼声划破长夜,在寂静的山谷中,久久回荡。

这是通讯名篇《下庄人》的节选,至今读来依然令人泪流满面。再如《移民在路上》、《好事多磨》、《夔门之战》等,光看题目,已有些令人怦然心动。一是新闻选题本身具有很强的“热度”,二是写作中文学手法的大量运用,时而悬念起伏,引人入胜;时而娓娓道来,质朴而震撼人心。有时像小说一样精巧不断,有时像写散文,“十面埋伏”的大气和“小桥流水”般的温婉相得益彰。

随着新媒体特别是手机客户端等自媒体的发展,严格意义上的独家新闻已不复存在,讲好新闻故事,已成为媒介市场经营的重点乃至媒介竞争的手段,题材选择、价值判断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注重受众的接受。因此,注重思想性深度和文学性鲜活度的深度报道日益走俏。先后当过两报一刊记者的侯长青,深谙这一新闻发展趋势。《自留地》可以说是他努力学习和敬业耕耘的佐证。侯长青以双重身份介入三峡移民重大题材,与众多移民同吃同住同喜同悲,写出了一篇篇厚重的文章,不但得到移民的喜欢,也得到领导的肯定。长篇通讯《移民在路上》在《三峡都市报》连载,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很快被全国10多家杂志和网站转载。四川大学李后强教授认为:“这是全国媒体报道三峡移民题材中,最人性最具有震撼力的一篇文章。”由此获得重庆市新闻出版局、重庆市期刊协会年度好稿一等奖。2004年,侯长青当选“第三届重庆十佳新闻工作者”,成为原万州日报50多年、三峡都市报近10年来获此殊荣的首位记者。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文学力量之所在。新闻真实是“客观真实”,文学的真实是“艺术真实”。正是把握好了二者之间内在的一致性和相应的“度”,侯长青的大多作品都成了颇见功力的扛鼎之作。如《下庄人》系列和“三百工程”系列,以及《九池密码》、《九池没有密码》等等,侯长青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对事实发生的原因、环境、历史、影响等方面都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极大地提升了新闻的价值。在表现手法上,则大量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突出情节细节等,使得新闻作品文采飞扬,让受众在听故事的愉悦心理中接受精神和情感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