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在悲壮中熔铸民族气节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4年9月11日     

——评《黄河绝恋》

张渝扬

当八年抗战的硝烟已渐渐离我们远去,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已成为影视剧中的镜头而淡出我们的现实生活的时候,中华民族艰苦卓绝,同仇敌忾的伟大精神和民族气节,作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依然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感召力。在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之际,重看了冯小宁的《黄河绝恋》,我被影片中那宕跌起伏的情节和内涵深刻的矛盾冲突所感染,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悲壮中熔铸的民族气节在我心中涌动,使人深切感受到优秀影片的艺术魅力和鼓舞人的震憾力量。

影片开始,编导为我们营造出一幅抗日战争的壮景奇观:奔腾的黄河,高耸的太行山,蜿蜒的长城,火红的枫叶,淳朴的黄河人……随着镜头的推移,把观众引入奇绝的故事悬念之中。

围绕我八路军战士救助援华抗日的美军飞行员欧文和日寇围追堵截欧文这一根本的敌我冲突,影片将民族矛盾,家族世仇矛盾,人物性格矛盾等多种冲突揉杂其间。把这种矛盾冲突内涵的巨大民族性和深刻性与人物的性格命运的演变交织一起,一开始就扣人心弦,形成了强大的艺术冲击力和审美愉悦。

在矛盾冲突中开掘人性,注重对人性真实存在状态的发掘与提炼,注意揭示人性的复杂性与矛盾内核,这是冯小宁在影片中始终关注的重点。欧文在向解放区进发的途中,看到了日寇屠杀中国人民的暴行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使他由开始的误解到爱上了这个民族,这片土地。神泉寨主与八路军战士赵黑子的世仇宿怨在闪回中与现实交错,是民族大义使他们抛弃前嫌;八路军卫生员安洁与寨主父亲对救护欧文的根本对立情绪,在蒙太奇的时空切换中大起大落,是共御外敌的民族精神使寨主改弦更张,同仇敌忾,最后为掩护欧文而与日寇同归于尽,甚至那出卖灵魂的寨主管家在点火报警后被敌人活埋时还不停地哼唱“信天游”情歌的浪漫情节等等,无不入木三分地刻划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元化与对立中追求统一的人性特征。

作为整体的叙述气氛,那种生死存亡的紧迫感,或急促惊险,(如因欧文出走引发的汽车血战)或一波三折(如神泉寨的化险为夷,欧文在日寇刀下勇救花花)构成了影片浓烈的悲壮氛围和奇绝的艺术特征。一切的一切,都被浓缩在被限定的时间与空间,没有选择的余地,不胜则亡,任何犹豫或退缩都可能造成“全军覆灭”的命运(如掩护欧文强渡黄河的血战和安洁牺牲自己也要救护欧文等情节)这就强化了影片的悲壮效果。

悲壮效果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物的命运,在绝处逢生的血战中,在浑浊凶险的黄河边,在充满艰险而必须付出血的代价的异国绝恋的悲壮中,无不熔铸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民族气节也在悲壮中得以升华。民族气节是人们欣赏心理中一种重要的审美需求。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已不再限于其本身的地域或某种符码,她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象征而具有文明、崇高、大义的属性。而黄河道义有一条铁的标尺:气节。这是黄河文化精神的核心。不背叛良知,不背叛先人,不背叛民族。正是这种民族气节,赋予了安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与坚贞;铸造了黄河人开阔的胸怀和舍生取义的凛然壮举。透过黄河岸边这一幕幕动人而悲壮奇绝的故事,我们读懂了《黄河绝恋》演译的主题内核,领略了冯小宁独具匠心创作这一“绝恋”的意旨。

隔了半个世纪,这一首生命、爱情、气节的恒久的壮歌,仍在欧文耳边萦绕。当年被救护的美国老兵循着中国人民救护他的足迹,怀着热忱的爱恋,又来到黄河岸边。浑浊奔腾的黄河滔滔东去,当年的难忘情景又闪现在他的眼前。他将安洁当年的照片轻轻放入河中,祝愿这从黄河中来,又回到黄河中去的青春生命永存。《信天游》情歌仿佛又在耳畔萦绕,中华民族顽强抗争的生命伟力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穿透世纪风尘,正展示出永恒的亮质。

这正是我们永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