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幽兰轻吹细若虹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4年9月2日     

——《幽兰轻吹》序

向求纬

文友洪章将青年作者刘小家的一摞文稿交给我,说是读来很有点味道,嘱我写点什么。小家我多年以前就认识,她写的散文、随笔读了不少,也在我参与编辑的报刊上发过一些。总的印象是,她善于撷取生活中一些看似毫不起眼的题材,或是自己在生活中的切身经历,细微的感受,加以描写,加以倾诉,加以剖析,加以归纳,挖掘出其中有意思的东西,闪光的东西,用作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同时也有益于旁人。也许这是因为作者年轻,又生活、工作在一个具体的圈子里,视野受到某种限制,不得已而为之。但正因为如此,才应了我们文学创作中经常听到的这样的话:以小见大,一滴水映见太阳。

浏览小家的作品,我脑子里忽然冒出一蓬幽兰,一蓬淡淡地、缓缓地、袅袅地发散着幽香的兰草花,而且这个意象一直挥之不去。是呀,幽兰唯其小,它发散的暗香才更具感染力,诱惑力,杀伤力,才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个世界太空泛,太松散,太浮躁,“香气”太多,太浓,因而那些一夜之间夺人的香气最容易迅速消散,唯丝丝缕缕轻气般的幽香才能绵长久远,吹拂心田。年轻的作家尤其是女作家写散文,自有她们自己独特的优势。女人心细,善于观察生活之细微之处;女人心深,往往会就细枝末节生发感慨,朝深处开掘;女人心野,放任灵感的骏马纵横捭阖;女人心多,恰好使意象的空间四处漫流。

小家的作品绝无小家子气。这里说的大家子气,不是指文章的选材或是篇幅,而是指作品的意境,透过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作者思维的高度和宽度。小家的许多篇什看似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但她绝不浅尝辄止,而是努力去发掘其中的新意,深意,她所描写的对象在这个社会环境中所占的位置和存在的意义。这就有别于我们常常见到的那种就事论事、记记流水账然后加一两句空泛的感叹式的记叙文体。当然我们不是说描写一个小场景一件小事情一个小人物都要来一番“拔高”,来一番无病呻吟,来一番高谈阔论,我们倡导的是顺理成章和恰到好处。其实这也是一篇小小文章能否“站”起来,能否给读者留下点什么的关键所在。

在这本散文集的第一辑《光阴的故事》中,有一篇写母亲的《我愿是一棵树》。写母亲的文章我们读得太多了,然而这篇仅七八百字的散文却不能不使你读来为之一动。女儿早先不理解母亲的衷情,后来回过头来才知道母亲也是女儿,她也在解读她的母亲,那么我这个女儿理解么?知情么?作者写道:

“你一直像一棵大树守护在我的身旁,为我遮风挡雨,也为了让我吸收阳光雨露而悄悄退让。你让我自由自在地成长,也为了我的磕磕碰碰、曲曲折折而疼痛流泪。你比我自己更了解我的成长。现在,你累了,母亲,你需要回家,你也想陪着你的母亲。母亲,我现在每天都和别人有说有笑,轻捷走路,轻声哼歌,精精神神,踏踏实实。我知道,你喜欢我这个样子。母亲,你知道吗?我也想做你身旁的一棵大树。”

是啊,母亲从来是女儿身边的一棵大树,女儿在大树下享受庇护心安理得。而今女儿终于明白了,自己也该成为母亲的一棵大树了。

在第二辑《心灵的旅途》中,有一篇《一场心灵的修行》,写的是看一部电影《转山》的事。在西藏式的语境中,“转山”的本意是一种祈福的仪式,是朝圣者绕着大山不间断地行走,以肉体的磨练还得心灵的平静。从这个理解出发,作者抒发了这样的观感:

“在我看来,一个人旅行的意义,除了借旅途中的孤单寂寞壮大自己的内心,还在于寻找。旅行不只是为了出发,它更为了回家。在旅途中,一步步,寻找你认为失落的东西,就如主人公在旅程中得到的人生启迪一样。所以,山不转,那就让我们去转山吧。在高低起伏连环曲折的旅程中来一场心灵的修行。”

也许这样的感慨还不算新颖,但作者巧借片名《转山》的含义,表达了到西藏旅游的独特感受,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

第三辑《阅读的快乐》中也有不少饶有意味的篇什。看起来作者勤于读书,这种阅读的习惯给她带来了快乐与益处。她将这种阅读的习惯称为“独自旅行”,总是期待着“在某一个时间,与某一句话相遇,便能独自来一场心灵之旅。”读这一辑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读书不是应景,不是消遣,而是想在这滚滚红尘中找一片幽静,找一片净土,找一片慰藉,找一片寄托。能把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读书笔记”写得有质感,有见地,有分量,看得出作者的毅力和良苦用心。

幽兰轻吹细若虹。小家的第一本散文集《幽兰轻吹》的出版,对她自己无疑是一次激励。她以后写作的路还很长,可提升的空间也很广。当她增加一些生活阅历,甚至经受一些生活的磨炼之后,相信她写作的视野会更开阔,人生的感悟会更深厚,描写的笔力会更老到,她也还可以触及更多有价值的、更加重大的题材,从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