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散文集《西部神韵》中的几篇记人散文
刘建春
近日读《西部神韵》,在赏心悦目之后,有一种心灵净化之感。全书4个章节,60篇文章,26万字,构成了《西部神韵》这部厚重的散文集。这是邢秀玲几十年呕心沥血的心灵之歌,也是邢秀玲散文创作集大成的一次诗意总结。无论是写人,对领导和朋友的深情感怀和忆念,以及至亲长辈的追思和缅怀;抑或是写景,对草原、喀纳斯、巫山、三峡、黄桷树的借景抒怀、托物言志,作者都以语言酣畅,情意沛然的诗意描写,给读者留下了隽永的艺术享受和深刻的思想启迪。
记人散文主要集中在《岁月留痕》和《故园回眸》两章里。其中《总是难忘——记青海省老省长黄静波二三事》、《我的婆母》、《寸心至死如丹——缅怀伯父》、《魂魄不曾入梦来》更令我爱不释手,反复阅读,一次次受到感动。
在这几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散文中,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体现了生命之重,字里行间透溢出闪光的人性之爱,点点滴滴滋润着读者的心。如《总是难忘——记青海省老省长黄静波二三事》里,将一位老省长的人文关怀写得细致入微,生动感人:黄静波省长亲自对《文汇报》记者徐开垒采访车的特意安排:由省政府派辆吉普车,方便你们一路采访;对长期蒙受二十余年冤屈的程祥徽老师的深情道歉:过去委屈你们了!以及黄省长临别前青海人都争着和他握手,泪雨纷飞的感人场面……
如果作者不是亲临现场,如果作者没有心灵的触动,她是写不出如此生动感人的细节的。全文用白描式的手法展示了主人公黄静波平易近人的性格,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黄省长与人民赤子般的情怀,同时,也恰到好处的表达了作者对黄静波省长的景仰之情。
《我的婆母》,也是写得情深缱绻,读之令人动容。一个守寡40多年的婆母,以柔弱的坚强之躯,顶住了各方压力,一个人含辛茹苦拉扯大了四个子女,并将他们全部送上了重点大学。拳拳母爱,不但滋养了一代人,又滋养着第二代子女。她往返于北京、太原、西宁……将余生无私的奉献给了她的孙儿女们,也将她那一盏美丽的母爱之灯燃尽。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母爱之歌,又何尝不是一首体现人性大爱的至美诗篇!
另外两篇人物散文在当今也是很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一篇是《寸心至死如丹——缅怀伯父》,写伯父一生多难,文革中,身为县上唯一的粮油加工厂厂长,因将突然病逝的妻子照片放大成1.2尺的遗像,便遭到了不公正待遇,一夜之间,他便被打成了“走资派”,头上戴上了高帽子,强迫他抱着伯母的遗像,游街示众。但这个无党派人士却在平反冤案后,将自己13年补发的3万元工资的一半15000元无偿捐给了他落难的茶曲公社,彰显了一个普通公民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行,这在党中央大力提倡反腐倡廉的今天,更具有昭示意义。
另一篇《魂魄不曾入梦来》,写作者突然得知当年的同桌学友出差海南溘然病逝的消息,娓娓回忆起作者在人生最困难时,是这位同桌学友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将作者的两个孩子接到家中,让两个初次离开父母的孩子度过了一段最难熬的日子,依然享受着家的温馨。全文语言质朴,但却深情款款,读来亲切感人。他学友那一份单纯和真诚,在物欲横流,诚信缺乏的今天,同样给人以启迪的作用。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一位著名散文作家曾经说过:散文创作需要品位和风骨。作者正是在这些人物身上看到了良知,看到了善和爱,并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和感染,才能“让我抵制了许多诱惑,坚守清洁的精神高地。”我想,正是作者有着在青海和重庆两地媒体工作的经历,既具有了青海牧民那份宝贵的单纯和真诚,同时又兼容了重庆黄桷树的坚韧和宽容,吸取了大西北和山城重庆的养分,将两地精粹集于一身,才有了今日之邢秀玲,也才有了全书具有“品位和风骨”的《西部神韵》。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