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朱美云《朱氏诗文疗法》
吕进
中国是我们星球上的诗国。不懂诗就不懂中华民族。
中国文学是诗性文学。文学作品里常常出现诗句,文学作品的结构显然有几千年格律诗结构的辐射,尤其是,中国文学总是追求超越具体故事、具体人物的诗魂。诗魂是评价一部中国文学作品的最高标示。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在文化的所有领域,几乎都有诗的痕迹。音乐是没有文字的节奏,绘画是具象的节奏,建筑是凝固的诗。从中国人的处世态度中的讲究平衡性、完整性、对称性、含蓄性中都可以看出端倪。在古代,中国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个“以诗取仕”的国家。
中华民族的宗教观念淡薄,但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提倡诗教的民族。哪怕不识字的老太婆,往往也会背出许多诗歌名句。关于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孔子在《论语》中多有论及。他说:“不学诗,无以言”(《季氏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篇》)。现代诗人闻一多则写道:“诗似乎也没有在第二个国度里,像它在这里发挥过那样大的社会功能。在我们这里,一出世,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生活。维系封建精神的是礼乐,阐发礼乐意义的是诗,所以诗支持了哪个封建时代的文化。”
所以,诗的功能在中国是多维度、多方位、多层次的。不过,这种传统在新诗里已经大大弱化。这和社会的分工日益精细不无关系,但是也和诗人的文体自觉日益弱化有关。近年一些诗人在作出努力。我曾为我的学生陆正兰的博士论文《歌词学》写序,她是在把诗和音乐联系起来;我也曾为教育家写的教育诗、旅游家写的旅游诗写序;我为诗人们努力开拓诗的功能而倍感高兴,这是承续和发挥传统的一种努力。
朱美云先生根据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需要,创造了诗的一个新品种:“咨治诗”。所谓咨治诗,按朱先生的说法,是为心理咨询与治疗而创作并要实际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诗歌。这是发掘诗歌新功能的一次尝试,这一发掘和拓展,既给心理病患者带去了诗歌,也提升了新诗的应用价值。
“咨治诗”的特点是:或反映心理问题的情绪症状或行为症状,让患者看到这些表现其实就是问题的外在反映;或揭示心理问题的病因,让患者明白问题是源自哪里;或提出问题解决的对策,从而指导他们走出心理的误区;或把反映症状、揭示病因和提出对策融为一诗。以《欲望不过强自尊不过分》为例:
过高过强的欲望
让你尽览成功的风光
当持续到某个时候
你被压力深深地埋葬
总是在过分自尊与自卑中循环
最大的努力也无法带来安全的希望
总想用成功来克服危机
可危机总像野草一样地疯长
无限的恐惧充满内心
一心奋进可表现是一味逃亡
在失落中慢慢懒散消极
在苦闷中完全悲观绝望
天才就这样成为精神病人
精英就这样走向自杀身亡
父母就这样肝肠寸断
家庭就这样无尽悲伤
如果欲望适度
压力就不会冲垮精神的堤防
如果不过分自尊
自卑就不会演变为危机和绝望
明智的人永远尽力即可
自信的人始终不卑不亢
健康人生不一定拥有成功
幸福生活肯定离不开健康
第一节写过强欲望给人带来的情绪及行为状态:“尽览成功的风光”、“被压力深深地埋葬”。第二节写过分自尊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及结果:“最大的努力也无法带来安全的希望”、“危机总像野草一样地疯长”。第三节写过强欲望和过分自尊共同作用会给人带来怎样的症状:情绪上恐惧、失落、苦闷、悲观、绝望;行为上逃避、懒散、消极;内心充满了矛盾:“一心奋进可表现是一味逃亡”。第四节写过强欲望和过分自尊给某些患者及其父母、家庭带来的悲剧,令人警醒。第五节是对问题原因的揭示:主要在于欲望过强,自尊过分。最后一节写对策:“永远尽力即可”;“始终不卑不亢”;应拥有“健康人生”“幸福生活”而“不一定拥有成功”。据朱先生说,这首诗,让一些过分看重现世名利而不顾一切的人尤其是那些优秀学生及“尖子生”走出了心灵误区。
朱美云先生本来就是一个诗人。他的诗集《三里原》是沙鸥先生写的序。如果说那时的朱美云是一位“文学诗人”,今天的朱美云,就可谓是一位“治疗诗人”了。
新诗正在寻求振衰起弊,我们提出的以“三大重建”为内容的新诗二次革命的理念正在深化。打造新诗的现代精神,建设新诗的多样诗体,扩大新诗的现代传播方式,都刻不容缓。而拓展功能,强化与公民社会的联系,也是题中之义。
是为序。
(吕进:中国著名诗论家,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文联荣誉主席,世界诗歌黄金王冠获得者,撰写或主编著作共29部)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