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西来
方棋的长篇小说《最后的巫歌》就要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面世了,邀我作序。我是在作协举办的一次作品研讨会上认识她的,很看好她的才分与潜力,于是,应了下来。
这部作品不像一般的小说那样,只是一个故事,只要情节线索清晰,故事有头有尾,推进合情合理,语言生动活泼就可以了,它是在此基础上还融进了很多别的东西,内容也就远为丰富得多,复杂得多。长篇小说首先是结构的艺术,《最后的巫歌》结构严谨,叙事周密,在时间跨度上,大体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写到八十年代,但给人感觉似乎写了几千年;空间上主要写三个大峡谷里的人和事,通过战争将故事纠结延伸到日本岛国。
方棋在重庆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三峡的神话与现实,地缘情况和文化传统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书中表现的大美大爱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震撼力,我是很欣赏的。在中国历史上,重庆曾经是边远的,被刘禹锡称为“巴山蜀水凄凉地”的荒蛮之乡,现在战略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显示出对国家政治经济的重要。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通过文学艺术展现其悠久独特的历史,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城市的文化密码和文化坐标,是有积极意义的。依我看,这部作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的文学欣赏价值;二是它的民俗文化价值。
从文学价值来说,它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它追求的史诗品格,写出了一部三峡史诗;二是它的神话意识,作者把族群记忆写进了作品;三是它的个人印记,独特的表现手段和内容,体现出作家强烈的艺术个性特色。
首先这是带有史诗品格的一本书,它的架构很大,历史感很强,方棋叙述了一群三峡原住民开拓、发迹、破产、抗争以及幻灭的一生,展现了20世纪中后期峡江人融入工业和信息社会的故事。她的叙事语言那样诡谲,那样幽深,那样野气,虽然不用韵,但和歌谣很衔接。小说吸收了对巴楚地方文化研究的一些成果,通过诗意的审美体验,通过诗意的想象,重新融铸,做了优美的提升。书中表现和感受的方式完全是诗的。方棋用诗意的感受,和诗意的表达,把她对这块土地,对这个民族的情感体验和认识思考呈现出来,内容厚重宏阔,是一部笔墨野、犷、瑰、奇,显示出独有特色的传奇史诗。
第二,小说里氤氲着浓郁的神话氛围,主要人物命运的起落,历史潮流的激荡,叙事脉络的衔接与展开,都可以看出这个特点。对人物的开掘、描写,烘托,自然崇拜的因素很强,比如黎氏家族四代人,整个可以看出这个特点。它为我们形象地揭开了巫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些奥秘,揭示了人类在社会生存环境中,以及在与大自然关系中的一些奥秘,这种揭示是深致的,让人信服的。我们一般人关于“巫”的知识比较有限,多半来自于幼时听到的诅咒、禁忌等。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习惯于把巫与“迷信”、“愚昧”、“落后”等词语联系起来。但这部作品却写出了巴楚故地传承久远的一种带有原始味道的宗教氛围和意识,写出了带有神秘色彩和传奇色彩,又有点诡异的地域文化特色。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在楚辞中看到很多这样神秘诡异而又颇见传奇性的东西,其中,尤以屈原的《九歌》、《天问》、《离骚》最为突出。
第三,作品表现出作家强烈的个人印记和个性特色。文学史上的大师大家无不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无不在作品中烙上自己的个人印记,因为一切作品都是作者自我表现的产物。所以,这部《最后的巫歌》带有方棋强烈的个人主观印记,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气韵和风格特色,就不难理解了。从来没有人像她这么写过,她的体验方式和表达方式都是独特的。她对描写对象的独立观察和思考虽然不无荒诞与恣肆,但是却非常有质感,语言很有表现力与穿透力,不少画面写得波翻浪涌、惊心动魄。尤其见功力处,在于她能将巴蜀故地的自然山水写得那样有灵性,饶野趣,又极富感染力。
从民俗文化来说,这部作品写了大量珍稀的三峡巫辞和祭祀仪式,神山、神兽、神木、神巫、神歌、神话、神兵这些万物有灵年代的东西,超出多数读者的生活经验。三峡是中国“巫文化带”的核心区,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那里的古文化信息和艺术因子异常丰富与宝贵。方棋真实动人地把一些文化事象的孤本传承融进人物的血脉与命运,将只属于长江三峡的神秘和趣味表达出来,展示南方古文化在三峡地区的嬗递和衍变,展示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心路历程,为文化学、宗教学、民族学、方言学等多种学科提供了可供研究的接近原生态的形象文本。就在我写这篇小序的时候,方棋告诉我,由她挖掘、整理并撰写录制文本影像申报资料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酉阳古歌》,已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进入公示,这部《最后的巫歌》也被选为首届中国·重庆巫文化旅游节指定赠书。她在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的驱使下,长期致力于长江中上游山区濒危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与保护,用力颇勤,是这方面的专家。
总之,我以为这部作品有不容忽视的文学欣赏价值和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价值,是当代以三峡为题材又一部长篇力作,希望能有更多热爱文学的人和关注三峡的读者阅读它,重视它。
2010年8月15日改定于北京
(作者: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原副所长《文学评论》原主编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